張績書法《載酒堂》
張績對聯上聯:敬愛古梅同宿士。
張績對聯下聯:護持新筍當嬰孩。圖海南日報記者??武威
“敬愛古梅同宿士,護持新筍當嬰孩。”這是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新近搜集到的“寶貝”———清代儋州舉人張績親筆題寫的對聯,如獲至寶。
張績,清嘉慶年間海南儋州人,原名張綱,號治堂,因排行第二,世人多稱張綱二,生于中和鎮水井村。張績于嘉慶23年(即公元1818年),考中舉人,曾任甘肅古浪縣知縣,并舉家遷往古浪,后又赴山東任知州等職。
因在內地為官,張績在海南留下的書法作品留存的并不多。素來喜歡收藏書畫的張健平說,此前只知海南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幅張績《草書臨孫過庭<書譜>》屏的紙本,“這副對聯便是第二件,極具收藏價值”。
張績墨寶得來不易
據新編《儋縣志》記載,張績“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尤精書法;善學宋代米芾、趙孟頫等名家之長,而自成風格,時人以得其片紙只字,珍如拱璧,曾為探花張翰山所器重”。
“珍如拱璧”比喻極其珍貴之物。事實上,張績的書法不僅為海南史上唯一的探花張岳崧所器重,更為現代書畫收藏者們所珍愛。張健平說,在他第一次從一位同為愛好收藏書畫作品的朋友手中見到張績書法下聯“護持新筍當嬰孩”時,他十分激動,立即發動圈內友人一同尋找,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1個月的搜尋,他們找到了上聯“敬愛古梅同宿士”,“終于將一副對聯湊完整了”。
在內地,張績的親筆墨寶同樣被世人所珍藏,甚至被定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業內評價其書法“字形稍顯方圓,結構嚴謹,筆畫圓潤蒼勁,整齊渾厚,古拙典雅”。
海南省博物館內陳列的張績《草書臨孫過庭〈書譜〉》屏紙本,縱170厘米,橫40厘米,為張績臨摹唐朝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孫過庭的著作《書譜》而成。草法連綿,點畫多變,有飛動之勢,充滿韻律感。運筆豪邁,酣暢淋漓,表現出書家極強的個性。
在儋州中和古鎮東坡書院,“東坡書院”、“一代傳人”、“載酒堂”等匾額同樣為張績所題,人們稱贊其筆法“遒勁有力、入木三分”。
題寫對聯寓意豐富
被張健平收藏并即將陳列于海口市博物館的張績書法是一副14字的對聯,上聯為“敬愛古梅同宿士”,下聯為“護持新筍當嬰孩”,落款有“張績”二字。
“若從字面理解,對聯本身應是倡導對人間和對大自然的愛護與關注。”著名學者、作家伍立楊認為,但若結合不同的情景,人們可以從對聯中得到更多感悟和聯想,例如對讀書人的敬重等。
宋代陸游《寄趙昌甫并簡徐斯遠》詩中云:“?趙子乃宿士,山立誰敢侮。”“宿”指年老的、長久從事某種工作(即經驗豐富)的人;“士”是古代統治階級中僅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舊指讀書人。因此,“宿士”便是指老成的博學之人。
在張健平看來,“敬愛古梅同宿士,護持新筍當嬰孩”則不僅有對讀書人敬重的含義,還有倡導對年輕一代應重視教育等涵義,寓意豐富,“收藏于與五公祠相鄰的海口市博物館便再適合不過”。
眾所周知,“瓊之有士始乎儋”,這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謫居儋州,弘揚中原文化使然。《瓊臺紀事錄》記曰:“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張績的中舉之路,亦與此有所關聯。如今,張績所題對聯藏于五公祠側,自是有些個緣分和親切。
張績其人多才多藝
事實上,張績不僅書法有名,他創作的大量民歌至今還在儋州地區群眾中傳唱不衰,是真正的多才多藝之人。
據介紹,張績著名的作品有《癡情守五更》、《千里訴衷腸》、《又想做官又悶鸞》、《弄梅情歌》、《懷念舊情人》等,是歷代儋州山歌作品流傳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歌王”。尤其是《癡情守五更》一韻,可以說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極之作,是當地群眾人人百唱不厭的名篇,已入選《中國民歌經典》系列。
而這一副張績所題的對聯也曾被廣泛地運用。史料記載,在海南最早的冼夫人廟———儋州寧濟廟,曾懸掛有不少祠廟楹聯,其中一副內容為“愛惜古梅稱宿士,護持新筍當嬰孩”,但因原聯已毀于民國時期,史料標注中只寫著“清代作”,是否為張績的親筆墨寶如今已無從考證。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