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海南華僑和他們的股份制老字號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金昌波 時間:2013-09-02 11:05:55 星期一

      

    大亞旅店二樓內景   李幸璜 攝

      

    五層樓解放后曾一度叫“海口大廈”

      

    1980年代裕大商行外景 顏振武提供  

      20世紀初的海口,是一個開放的港口。

      特別是在1926年海口市成立后,向那些離鄉的游子敞開了大門。作為商業的集散地,海口給歸鄉的游子提供了當時相對較好的投資環境:經營土產進出口的梁安記、云旭記,九八行業(即代理業)的符森記、順昌號,書冊文具業有海南書局、會文書局,百貨業的精華公司、裕大商行,旅店業的大亞旅店、五層樓、泰昌隆……一時間,繁華的海口雖稱不上“十里洋場”,卻也是商賈云集。

      如今走在海口的騎樓街區,依然可以看到當年一些著名商號的痕跡,但老字號已經被新的商家替代。老街已然老去,當年那些行走在騎樓里的年輕人早已青絲變白發,但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依稀勾勒出這里曾經的喧囂,讀懂海南老華僑們在這里留下的商業傳奇。

      股份公司打響“商業百貨戰”

      上世紀40年代以前,島民對日用品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海口繁華的百貨業,在海口中山路、博愛路聚集著一大批百貨店鋪。據史料記載,較早期從事百貨批發的就有“瑞隆號”、“賴發盛”和“榮生號”等商號。由于從事百貨批發的商號數量龐大,各商號之間相互競爭,一場拉攏各縣批發商和“互挖墻腳”爭搶管理人才的激烈戰爭打響。而提起這場商業戰,就不得不提當時著名的兩家合資百貨零售商“精華公司”和“遠東公司”。

      1919年開業的“精華公司”位于當時海口市比較繁華的城內街,即如今的博愛北路,是一家有6個股東的公司。股東都是當時瓊海嘉積鎮上以經營布匹、百貨業為主的商號,其中著名的富商、大亞旅店后來的經營者

      王先樹也是股東之一。

      “精華公司”開業后,效仿當時市面上較有規模的位于中山路上的“中興商店”,奉行“不二價”的做法。憑著店面位置的優勢、華麗的店鋪陳設和極好的店員服務態度,“精華公司”很快便在與“中興商店”的競爭中取得勝利。

      商人馬元山、柯德三等人是嘉積鎮人,看到同鄉商戶們在海口開設“精華公司”獲得巨大利潤,他們也發起籌集了4萬光洋的股金,在博愛北路上買下了一間大鋪面,成立了“遠東公司”,希望能嘗嘗海口百貨業的“甜頭”。在商品品種上,“遠東公司”與“精華公司”并無多大區別,有趣的是,這兩家鋪面剛好是斜對面,由于地址過于接近,變成商業“勁敵”,兩家公司為了競爭使盡了各種方法。“遠東公司”在與“精華公司”的前期較量中也并未落下風,但隨著南洋和本島經濟的不景氣,人們的購買力下降,最終,兩家合資公司的競爭以“遠東公司”倒閉而結束。

      入股泰昌隆

      騎樓老街在民國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說法,到海口來的南洋客,如果是操著瓊海口音,載客的車夫便二話不說,將你連同行李拉到大亞酒店,因為大亞酒店的老板是瓊海人;而如果你一開聲是文昌口音,那么你必定拉去“泰昌隆”無疑了,因為“泰昌隆”的老板是文昌人。

      泰昌隆在當年頗具名氣,盡管與當時的大亞酒店、五層樓有一定差距,但也屬繁華熱鬧的旅店。

      半個多世紀的權屬的不斷變換,如今的泰昌隆已不見當年的蹤影。但多少年來,家住文昌的郭怡盛老人,對泰昌隆戀戀不忘,這里有他的父輩苦心經營的印記。

      郭怡盛老人說,“泰昌隆”經歷過改組,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其父親郭仲記和其他瓊島華僑及各界人士共114人投資入股該旅店,股東之一的林樹隆被推舉為經理,打理旅店生意。“當時股東里面大部分都是文昌人,所以文昌人來住店有的是免費的,價格也十分優惠。父親作為股東之一,當時負責分管倉庫。”提起父親當年忙碌的身影,郭怡盛依然記憶猶新。

      郭怡盛提供了一份《泰昌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與海口市博物館收藏的泰昌隆股東股本簿在記錄內容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記者看到這樣一條記錄:“本公司股東定為光洋73450元,每股光洋50元,改組后實存股本52280元整。”郭怡盛說,“114個股東中,海外華僑所占比重較大,有68人,共投資光洋達到33708元,占股份的64.44%。其中,比較大的幾個股東,陳興任投股光洋3190元,林樹隆2000元,周席記1725元,張云瓊1345元,我父親有1128元。”

      老人的回憶與現存的股本簿中的股東權利記述有重疊之處,比如,按照股份制形式,當時“泰昌隆”的管理已相對規范,公司除了為每個股東發放股本簿,也制定了各項詳細的規章管理制度。“能都在職權分配、問責制度、利益分成、股東會議等各項內容都作了詳細說明和規定,在當時來講算是比較先進的商業管理模式了。”郭怡盛說。

      合股經營海南書局

      海南書局的發起人是知名人士王夢云,他生于海口遵潭鎮儒文村一個書香門第,青年時期曾留學日本學習法律。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學校停課,他回到海口暫居。據他的女兒王播文女士后來回憶,“正是這次暫居海口,父親看到海府地區文化落后,連一座稍具規模的書局和印刷廠都沒有,這才萌生了創辦海南書局的念頭。”

      王夢云發起創辦海南書局時,共有7名股東,當時除李開定、孫邦鼎自籌股份基金外,王夢云及林成梓、唐品三的股金都先由王碩人墊付,資金到位后,海南書局先在海口南門租鋪試業,后來又買下海口博愛路的房產,改建樓房,購置了圖書儀器及印刷設備,正式開張,拓展經營業務,并由股東共同選舉唐品三為經理、林成梓為副經理,管理書局事務。

      1939年,蓄謀已久的日軍強行登陸海南,大舉侵略瓊島。作為當時島內規模最大的書店及出版商社,“海南書局”成為了日本侵略者重要“征服”目標之一。

      據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興吉介紹,當時日軍準備在海南書局成立“陸軍報道部”,迅速辦一份報紙,在淪陷區推行同化政策,日本人極力拉攏當時海南書局的負責人唐品三,希望他能為日軍服務。但唐品三堅決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不肯出任偽職。為此,他逃難到了廣州灣(今湛江市赤坎),仍堅持經營出版社和書店,但規模已經不能同海南書局相比了。抗戰勝利后,唐品三回到海口致力于恢復海南書局,但最終未能如愿。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