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诰W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诰W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守望八年 “織女”郭凱搶救海南黎錦紡織技藝
    來源: 中新網 作者:黃藝 時間:2013-09-04 09:00:15 星期三


    郭凱(右一)向美孚方言織女學習黎錦技藝 中新網記者 楊林 攝


    郭凱(左一)向美孚方言織女學習黎錦技藝 中新網記者 楊林 攝

    ????第一次見到郭凱是在海南省圖書館的“黎錦坊”文化藝術展示中心,她正耐心地為到訪的客人講解展品。

    ????“這是黎族潤方言的婚禮服,筒裙上有巧妙的人形、花轎、牲畜等圖案,寓意萬物興盛。”每次結識新朋友,郭凱都會熱情地邀約他們到館參觀,并不厭其煩地對展品進行講解。傳承黎錦文化,是郭凱的工作重心,也早已滲透到了她的日常生活。

    ????被譽為中國紡織史“活化石”的黎錦,是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書,但目前部分技藝瀕臨滅絕。為搶救、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來自黑龍江的女企業家郭凱癡心不改,執著地為黎錦的明天艱難跋涉。

    “我和黎錦有緣”

      郭凱相信緣分,她用緣分來解釋,生長于“黑土地”的她是如何與這海島上的黎錦產生奇妙的聯系。

      郭凱和黎錦的結緣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她已開始收藏黎錦。后來,事業小有成就的郭凱有了一段難得的休息時間。她曾多次下黎鄉拜訪黎戶,對黎錦贊嘆不已。

      “黎族人信天敬地,認為萬物有靈,所以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黎錦方面,無論是他們的紡染織繡技藝,還是文化圖騰,都無一例外地表現民族的文化特征。他們講究的天人合一,我非常認同?!?/span>

      讓外鄉人愛不釋手的黎錦,在黎族人眼中卻漸漸與時代脫節。

      “我們發現許多方言區會織的人少得可憐,可能連100人都不到,尤其是雙面繡,會織的人更少?!崩桢\的瀕臨滅絕,令郭凱萬分憂心。

      “那時的我稍微有點錢也有點閑,我要做一件自己喜歡,又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到底有多難我也不知道。想做,就要排除萬難?!?/span>

      2005年,郭凱注冊成立了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開始走上一條黎錦產業化道路。

    “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

      為了搶救保護黎錦技藝,2005年,郭凱來到五指山的黎族聚居區舉辦黎錦學習班,她挨家挨戶上門找人來學習黎錦,不想卻遇到了尷尬的冷清場面。

      “不像我們學什么東西要交學費,他們來學我們要給他們發工資、交通費,他們才樂意學?!惫鶆P笑著回憶當初的艱難。

      為了提高織錦的積極性,郭凱向五指山的農村織女收購半成品,她承諾,不管她們織出來的錦是什么形態、質量如何,照單全收。這一承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加上由于長年在山區拜訪和探尋,郭凱逐漸破譯了部分黎錦文化圖譜,并先后在五指山、樂東等地建立生產基地,開創了十幾家黎錦學習班。

      “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傳和承,承更重要。把前人最精華的東西與時尚結合,不僅僅讓老人喜歡,更讓年輕人喜歡,這樣才能生生不息?!?/span>

      根據這個理念,郭凱在保護黎錦技藝的探索過程中,潛心產品開發。在傳統黎錦的基礎上,又開發研制出黎錦作品12大類100多個品種。大到十幾米長的壁掛、桌旗、床旗等家居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機套、鑰匙扣,無不濃縮著黎錦技藝的精華。其中畫框和壁掛多次作為政府禮品,贈送給比爾·蓋茨等多位外國貴賓及政要。

      除了加強產品研發外,黎錦文化的挖掘和開發也在不斷進行。郭凱在海南多個市縣開設了黎錦技藝與產品展示館,創辦黎錦博物館。2008年11月,在海南省圖書館內設立的“黎錦坊”文化藝術展示廳受到了海內外觀眾一致的贊譽。2012年,郭凱策劃并實施的五指山“黎錦文化產業園”項目,被譽為全面展示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然博物館”。

    逆境中守候希望

      郭凱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一路上伴隨著不少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更有老師和朋友不客氣地指出:“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政府的事,和你企業有什么關系?”“企業的目的是掙錢,那你的贏利點在哪里?靠什么支撐?”

      對此,郭凱的回答是“我覺得他們說的是對的”。在黎錦的傳承與推廣過程中,郭凱無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問題和困惑。

      首先遇到的是稅收的難題。因為黎錦都是從老百姓手中收購而來,根據相關規定,企業不得不按照銷售收入的17%納稅。2008年,海南錦繡織貝不得不開始嘗試黎族符號的工藝品開發,將黎族傳統符號應用在圍巾、領帶等工業產品中。以市場需求大的工業品開發支撐手工藝品生產。

      而2013年初的一起涉嫌假冒注冊商標案件又向人們揭示了黎錦產業化道路上的另一個難題——知識產權保護。

      市場開拓、生產管理、不正當競爭……各種困難使企業步履維艱,市場難以做大,影響了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雖然對黎錦的未來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因為心中的熱愛,郭凱一直沒有停下腳步。八年來,郭凱共為黎錦文化的發展投入了7000多萬元。她把經營了十幾年的化工貿易和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萬泉河峽谷漂流項目放在一邊,全身心投入到黎錦文化的傳承、挖掘、保護和開發中,雖然利潤微薄但無怨無悔。

      正如郭凱所說:“我為什么要堅持呢?因為黎錦值得讓我努力去做。每次看到黎錦我就感動,一生能讓你感動的事不多?!?/span>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