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第十屆中國(海口)國際旅游商品交易會在海南花卉大世界·瓊洲文化風情街舉行。此次展會設有主題展館、臨時展館近百個,總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創下歷屆之最。圖為海南錦繡織貝有限公司在展會上推出了民俗風情表演秀,向游客們展示以黎錦元素設計的旅游商品。海南日報記者王凱 攝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已4年之久的傳統黎錦技藝,如今在工業紗線產品等市場沖擊下,面臨著價格偏低的窘境,傳統的手工制作黎錦工藝,也因為其耗時耗力耗工,但卻“賣不上價”,逐漸被年輕人放棄,瀕臨失傳的危險。
????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傳統黎錦的危機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普遍關注。和“云錦”等國內開發比較成熟的同類項目相比,黎錦的開發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層面上,長此以往,將對整個行業造成傷害。這其中固然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措施加以保護、行業制動詳細的標準加強管理,但是最為重要的,恐怕還是產品開發的過于簡單單調,歸根到底,還是受困于意識的局限和人才的短缺。
????五指山市福建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的“心事”,少對外人提起。
????10月15日中午時分,參加于三亞舉行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她,大汗淋漓地跑回飯堂,焦急地問服務生,“阿妹,我有一張很重要的紙,落在了這里。”
????劉香蘭的這張紙,被其視為珍貴,只因在上面,不太懂繪畫的她,細致勾勒了兩款黎族連衣裙,層層疊疊,改變了傳統黎服上下身必分開、下身清一色為筒式短裙的黎服新版樣。
????近年來,劉香蘭將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如何讓黎錦更好地迎合市場的探索上,為了保護她和村里人在黎錦紡染織繡上的全套技藝,今年以來,她又牽頭投入資金,簽下20畝土地,專門種植藍靛等黎錦植物染料,染料種植每畝投入約6000元,12萬元均由農民個人承擔,有資助的,僅是她作為非遺傳承人每年獲得的5000元經費。這些年,對喜愛黎錦的她來講,要摸索著傳承好這份技藝,依靠的仍然多是“倒貼”。
技藝保護資金申請難困擾傳承人
????“在實現市場化、產業化上仍面臨困難,在延伸黎錦源頭技藝上仍缺乏資金,劉香蘭身上,有這一‘交集’的體現。”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羅文雄既是黎族人,也是研究黎錦技藝的專家,他對當前黎錦技藝存在的難以破解的“雜癥”,有切身的痛感。
????在資金扶持方面,2010年以來,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先后累計投入5200余萬元用于黎錦技藝保護,包括對世界級非遺傳承人每年1萬元的傳承經費和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000元的資助,也包括了支持各市縣地區文化館、傳藝館、傳藝所在當地開展技藝培訓、技藝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還公布確定了我省一批傳承村,這些舉措使得挽救瀕危的黎錦技藝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轉眼已4年,但羅文雄在中西部少數民族市縣調查黎錦技藝傳承時,還是發現了在新時期保護上出現的新問題。“比如劉香蘭在向黎錦技藝鏈條上游——染料種植方向發展時,遭遇到資金瓶頸,農民個人財力終究有限,而財政扶持的大部分資金經過層層撥付,到市縣文化部門一級多已算撥付完成了。實際上,農民或農村集體主動做的一些保護性項目,要申請到非遺專項資金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這一說法,劉香蘭和來自東方市東河鎮西方村的傳承人符林早都有體會。她們透露,在牽頭發起保護黎錦技藝的項目時,曾數次遇到無法申請黎錦技藝專項資金,無奈改向當地政府扶貧辦公室打過報告,獲得了資助。
輕紡染技藝面臨工業流水線沖擊
????如今,劉香蘭和不少傳承人,將目光看向了染料種植,近年來,她們早早發現了傳承中存在的“重織繡、輕紡染”的現實問題。
????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黎錦技藝,指的是傳統紡、染、織、繡四大技藝。而織造環節當前是“一枝獨秀”,紡和染卻仍處于瀕危。
????“無論農戶庭院、傳承基地還是景區景點的表演比賽,多可以看見的是踞腰織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紡染織繡四種技藝,無形中已慢慢被簡化成了‘織錦’一項。目前,成千上萬人在‘織錦’,而他們中大多數甚至沒有見過手工紡紗、植物染色,很多懂技藝的人,所理解的黎錦技藝也僅僅是織錦而已。”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鄧景華認為,黎錦技藝保護進展區域不平衡,樂東、東方、昌江等西部市縣哈方言、美孚方言黎族,由于歷史上受外來文化影響弱,民間保護基礎較好,紡、染、織、繡四大技藝在村落仍有完整的保存。但在其他市縣,則多以織為主,少有掌握紡、染技藝的。白沙、瓊中、五指山、保亭等中部市縣僅有少數人掌握刺繡技藝。
????“更為突出的一個問題令人擔憂,面對著工業紗線制成的黎錦制品,傳統手工藝耗時、耗人力、耗成本制作出的黎錦,往往沒有從生產線上出來的光鮮亮麗的黎錦制品好賣、有市場,一些傳承人甚至都對最本真的手工制品是否應保留產生過懷疑。”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說。
????工業原料大行其道,由于海南本地纖維原料和染色材料的缺乏,加之傳統的紡染過程長、難度大,從事黎錦制作的人們,只能從市場上購買各種顏色的紗線來織布或者織錦。而此時,工業生產線上可以大批量、低成本的用工業紗線制出所謂的“黎錦”,雖然色彩豐富,光艷美麗,但卻失去了黎錦原有的粗獷、天然和厚重。“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但游客、消費者多看不出,工業紗線品為此更有市場。”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省民宗委信息中心主任王建成對此也無不遺憾地表示。
????學術研討中的嘉賓認為,當前,隨著黎錦技藝申遺成功和政府民間對黎錦的重視,黎錦巨大的市場潛力不斷顯現出來。不少企業和村社組織著力發展黎錦加工業,以滿足市場對黎錦產品的需求。而一些產業化織出的產品,圖樣依賴電腦設計,材料使用工業紗線,圖案缺乏黎族生活特征,雖有黎錦之名,但已經缺少了黎錦文化的內涵,沒了黎錦之實。
黎錦技藝及產品行業標準亟待制定
????在新的發展時期,新的問題面前,如何實現新的保護?不少與會專家呼吁,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黎錦技藝一個標準和“名分”。什么是名分?核心是不讓認真紡染織繡耗上一年做出來的真正黎錦制品,“輸”給工業生產線上幾分鐘制成的產品。
????王建成說,受工業流水線產品的沖擊,傳統手工藝制品“賣不上價”。企業生產線上幾分鐘制出的產品,裝裱一下,色彩艷麗,賣上幾百、上千甚至幾千元,這種“倒掛”現象需要糾正,否則黎錦的真正技藝勢必還要走向衰弱。
????專家建議,對黎錦技藝和產品分等級,定星級,像旅游業酒店定星級標準一樣,制定出黎錦技藝和產品的標準。比如,純傳統手工制作的評五星級,工業材料紡染制出的定級應下降。以原材料、制作技藝、花紋圖案作為制定標準的基本要素。黎錦的成品要進入市場,由政府部門指定有資質的部門予以檢驗和認證,經檢驗合格,發放“黎錦”認證標志。認證為黎錦的產品,可確定等級,純手工、天然材料、民族圖案的可定為五星,工藝不完整、材料天然程度有缺陷、圖案缺乏民族特性的,視其殘缺程度,可定為四星到一星產品。
????“保護之其次,還要注重激發群眾保護黎錦技藝的原動力,也就是保護的自覺性。”省民族技工學校校長羅雅建議,比如穿戴黎錦,不僅僅在節日、婚葬、景區景點,應在日常生活中也倡導穿戴黎錦。在有條件的民族學生比較集中的學校,提倡學生穿著黎錦校服。9個民族市縣的黎族干部,也應鼓勵除了節日要穿戴外,平時也應穿著民族服裝。只有黎族人民真正熱愛自己的服裝服飾,黎錦技藝保護傳承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