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11/25/9cc4afd9853a19214fada99f1b16462b.jpg)
海口市中山路騎樓老街炭畫世家老藝人韓翠瓊正在創(chuàng)作。
?
炭畫世家第三代傳人葉保龍,用九宮放大鏡為客人繪制炭畫畫像。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11/25/c7f873ee9e53cf745c2c505ae2308859.jpg)
三代炭畫世家在海口騎樓一帶小有名氣。 文海南日報記者?傅人意
從上個世紀40年代,炭精畫在海口興起,僅在海口新華路、中山路一帶,每天就有十多位畫師攬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達二十幾人的畫師隊伍活躍在一條老街上,炭畫行業(yè)曾鼎盛一時。如今,在數(shù)碼相機風(fēng)靡的沖擊下,從事炭畫的民間藝人也越來越少,炭畫這門傳統(tǒng)技藝正在式微。
然而,炭畫的傳承之火在韓翠瓊這個“炭畫世家”中沒有熄滅。從韓翠瓊的父親韓冠平,到她的兒子葉保龍,三代人對這門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shù)炭畫已經(jīng)守護半個多世紀。
“人生易老相不老,西施當年花容貌。”在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炭畫工作室里,韓翠瓊時常和來買畫的街坊、游客說起這句話。在她的理解中,炭畫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活兒,還是一種有“人情味”的藝術(shù):它讓人追憶歲月這個“小偷”偷走的年少與稚氣,它凝聚了青春時光的眉清目秀,它讓人遐想藏在眼角里深深淺淺的皺紋中的故事。
11月15日上午,迎著清晨的陽光,韓翠瓊像往常一樣,從海口新華北路的家中走到中山路騎樓老街新的臨時炭畫小木屋工作室里,將支架撐開準備迎客。
情感的維系
三代人共同守護炭畫
從上個世紀40年代,炭精畫在海口興起,僅在海口新華路、中山路一帶,每天就有十多位畫師攬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達二十幾人的畫師隊伍活躍在老街上,炭畫行業(yè)曾鼎盛一時。如今,在數(shù)碼相機的沖擊下,從事炭畫的民間藝人也越來越少,炭畫這門傳統(tǒng)技藝日漸式微。
然而,炭畫的傳承之火在韓翠瓊這個“炭畫世家”中沒有熄滅。從父親韓冠平,到兒子葉保龍,三代人對這門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shù)炭畫已經(jīng)守護半個多世紀。
韓翠瓊的父親韓冠平,曾是海口市工藝廠的職工,早年就在老街以畫炭畫為生,2005年去世,從事炭畫60余年。儋州白馬井的吳華老先生,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在海口出差并到訪韓冠平的畫室。“那時候韓冠平所畫的人物像真的是栩栩如生,電影《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里的女主角王曉棠,畫得真的很傳神!”
韓翠瓊記憶中的父親,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借著昏黃的燈光,抽著煙,在臥室里一畫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來買畫,父親就一直躲在房間里埋頭畫畫不出來。
“文革”時期,韓冠平靠著畫畫這門手藝養(yǎng)活了一家人。毛主席、雷鋒、救人英雄王杰等人的畫像都在他的筆下生輝,有時還靠幫忙畫瓊劇舞臺的背景畫布、木偶劇背景畫布,甚至畫一些戶外廣告補貼家用。
當年看瓊劇是老海口人最時尚的消遣。韓冠平就是給瓊劇舞臺畫人工布景的人。韓翠瓊說,那時他家住在一間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親把布景布掛在墻上,架著梯子站在上面畫。父親畫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著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說有笑。“在海口老街一旦家里有老人賀壽,或逢年過節(jié),也有子女來給家里的老人畫張?zhí)慨嫞辖稚霞壹覒魬舻膲Ρ谏隙紥熘慨嫛!表n翠瓊說。
“但是現(xiàn)在這門生意很不景氣,年年都在走下坡。我們家是三代人都畫炭畫,在街坊鄰居中小有一些名氣,還能接到一點訂單。但是老街這一帶的幾個畫炭畫的有的年邁去世,有的已經(jīng)轉(zhuǎn)行了。”葉保龍說,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方面家里掛炭畫的傳統(tǒng)在慢慢消失,買的人少了,另一方面近年來很多廠家都不再生產(chǎn)炭畫的原材料炭精粉,如果靠畫炭畫維持生計,太艱難了。
的確,這是一個賺快錢的年代。在韓翠瓊和葉保龍仍堅持這項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手工藝的背后,更是一種不愿意舍棄這個手工藝的情感。
在最困難的時候,韓翠瓊也動搖過要不要放棄。“但是,我們一家九個姐妹,就靠父親畫炭養(yǎng)活我們,我對這門手藝心存感激。我希望這門手藝能流傳下去。”在葉保龍上小學(xué)的時候,韓翠瓊發(fā)現(xiàn)兒子對畫畫也有一定的天分,便將他送往各地跟隨名師學(xué)藝,希望這樣的一門手藝能薪火相傳。
慢工出細活
炭畫里的人情味
前年春節(jié),一個美國回來的華僑帶著女兒專門來到店里找韓翠瓊畫畫,畫完后,和韓翠瓊說了句“good”。“他說我的畫作代表了海口老街的文化,希望能畫出小女孩扎著辮子的活潑模樣,這是數(shù)碼相機所不能體現(xiàn)的。炭畫確實是一門有人情味的藝術(shù),是屬于手工藝者的藝術(shù)。”韓翠瓊笑著說。
的確,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個小時,但要畫一幅生動的肖像炭精畫,需要一周的時間。
在這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里,一個畫夾、一把椅子、一塊橡皮擦、一盒炭精粉,還有幾支炭鉛筆、擦筆,就是韓翠瓊作畫的全部工具。
“炭畫人物臉部的特寫最重要,橡皮的作用在這里就凸顯了。你看,它可以修線條,調(diào)光線,調(diào)比例。鼻子是臉部光線最亮的地方,要耐心地在這個地方調(diào)光。”韓翠瓊介紹,她和父親的畫法都屬于傳統(tǒng)的九宮格畫法。首先在照片上劃格,根據(jù)比例,從眼部畫起,用鉛筆在紙上勾勒出人像輪廓,最后用炭粉涂抹。
韓翠瓊說,炭畫造型全過程可分為輪廓造型與明暗造型兩大部分,其中輪廓造型主要是整體定位,落筆要輕,然后進入局部深度刻畫階段,揉粉的時候以筆尖粘少許炭精粉,在其它白紙上試過輕重方可落筆,筆含粉的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大的明暗關(guān)系畫好后,可以進入最后的深度刻畫和整體的調(diào)整,調(diào)整要用不蘸粉的排筆、蘸粉的排筆和炭鉛筆、橡皮等交替靈活運用其間。
緊跟時代潮
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父親總是說,我畫的人物水腫一樣,像風(fēng)像霧又像雨,我畫了20多年了,還是畫不好。”韓翠瓊說,自幼她就在海口工藝美術(shù)室里看父親畫畫,父親說,這個活兒不是誰都能做的,你給別人畫像,畫得不像就是不行,要耐心,不求快。在韓翠瓊的眼里,用炭精粉畫的人物肖像,黑白分明,柔和細膩,層次豐富、色澤持久,也是炭精粉畫傳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但是今年32歲的葉保龍,對于炭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又有著新的看法。“炭畫要畫得像,是過去外公和媽媽這一代人的看法和喜好,現(xiàn)在的年輕人并不喜歡這樣的風(fēng)格。”
“蘋果手機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用?因為喬布斯在創(chuàng)新。我時常和媽媽講,我們不能坐著等,要主動創(chuàng)新。”葉保龍已開始在行動了。葉保龍將炭畫與素描結(jié)合,以速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人物,打破了原有炭畫的呆板,讓人物肖像更有活力。
在這間小小的工作室里,有一張畫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一個棕色長發(fā)女孩,雙眼含情地望著遠方,嘴角上揚的一抹淡紅張揚著青春的氣息。這是一個國外女孩來海口老街旅游時,葉保龍用新畫法給女孩畫的畫,但是因為行程緊湊女孩沒有來取畫。“倒是放在工作室里展示后,不少年輕游客都問能不能給自己也畫一張這樣的畫。”葉保龍笑著說,“現(xiàn)在看來年輕人還是比較喜歡我的畫法。未來希望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既能傳承技藝又符合時代潮流的炭畫。”
“我不打算以畫炭畫來維持生計,實在太艱難了。但是賺錢不賺錢是其次,我們只是希望這個手工藝傳承下來,讓大家知道,海口騎樓老街有這樣的一門老手藝。”葉保龍說。
本報圖片由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