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2b60f6dbff3c9bd08354504e352d33a3.jpg)
黎錦的原材料——海島棉的花朵。 陳耿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738048b843f0bfffc4e96a08d987cf94.jpg)
咖啡是海南島的外來作物。圖為工人在萬寧咖啡莊園里采摘有機咖啡果。記者 宋國強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5b814fa0a0c5012c718365c28f342dfe.jpg)
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行的《瓊農》雜志。 (資料圖片)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ca6073083e41fb5a325eecc9b72541db.jpg)
如同今天的人們在努力摸索著有機農業之路,一百多年前,在海南島上,也有一群致力于改變海南農業面貌的探索者。19世紀后半葉,不少海南農民因為貧困而赴南洋謀生,帶回了南洋農業經驗,這也開啟了我省農業改良的序幕。時光流逝,屢經變化,外來的橡膠、咖啡、胡椒等在瓊島落地生根,而曾經輝煌一時的棉花、芝麻等作物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又至冬日,海南依然暖和。1月5日,300多輛汽車,運載著7000多噸新鮮瓜菜,渡過瓊州海峽,開往北方,將海南瓜菜送到全國百姓餐桌。再過數天,我省冬季瓜菜將迎來上市高峰,成為全國人們冬季“菜籃子”。
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和熱帶作物,共同形成了我省種植業的“三國鼎立”局面,不緊供應本島,并且每年均向島外輸出。
然而,在歷史漫長時期里,海南雖然擁有豐富的土地和資源,但是農業生產仍不足以自給,蔬菜、糧食不僅不能輸出島外,并且依靠島外供應。
食物短缺的歷史
每年冬春,海南均要向全國170多個大中城市,供應300多萬噸新鮮瓜菜。但是,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海南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長期依靠島外供應,黎、苗同胞沒有栽培蔬菜的習慣,幾乎靠野菜過活。據民國《海南島志》記載,海南島“蔬菜出產少而價昂貴”。
糧食,也向來短缺。海南島有種植稻谷的文獻記載始自漢代,《漢書·地理志》記,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但是,一直以來水稻未能自給。蘇東坡居儋時,在其《縱筆三首》中寫道,“北船不到米如珠”;正德《瓊臺志》也指出:“吾土膏腴,而前代米谷公私俱不足用……歲調雷化等州兵車糧,泛海給瓊?!?/p>
乃至民國時期,“全瓊所產谷米不足自給,每年由安南、暹羅、安鋪各地進口米價,其數達200萬兩以上”(《海南島志》)。
海南島長期食物短缺的原因,陳銘樞在其《海南島志》中指出,“地廣而土沃,尚須仰給于外,則其田野之不辟,人事之不勤,概可知也?!?/p>
臺灣歷史學家蘇云峰(原籍三亞)在《從南洋經驗到臺灣經驗———1945年以前的海南農業改良》中分析認為,究其原因,不外荒地太多,耕作方法陳舊。
近現代三次農業改良
清末以后,??诒贋橥ㄉ炭诎?,瓊州門戶洞開,海南傳統農業開始瓦解,農村破產,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謀求生路。
蘇云峰在其書中稱:“也由于海南人移居南洋多年,自然熟悉南洋的生產方式,而南洋地理及生態環境與海南近似,遂有引進栽培于家鄉的念頭?!边@也就開啟了南洋經驗輸入海南的時期。
蘇云峰把清末至1945年的海南農業改良,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從清宣統年間至1927年,瓊僑引進南洋經驗;1928年至1937年的民國廣東政府對海南實行綜合開發,引進大陸經驗;1939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海南,引進臺灣經驗時期。
1902年,瓊僑曾金城從馬來亞運回第一批橡膠樹苗,在那大鎮洛基地區栽植,這是我國栽培橡膠之始。1910年,樂會人何麟書自南洋帶回巴西橡膠種苗,設立瓊安公司,在定安縣拓地250畝,試種4000株,五年后割得生膠500斤。到1927年海南島共有16家橡膠公司。
同時,“民國二三年間,僑興公司、瓊安公司始由南洋購種栽植(咖啡),成績甚佳。查僑興公司已種30余萬株,年產咖啡2000斤。瓊安則植千余株,其余各公司尚在試種中?!保ā逗D蠉u志》)
南洋經驗引進時期,奠定了我省橡膠和咖啡種植的基礎。不過,其主導主要是個別瓊僑商人,沒有形成全面的農業發展規劃,也未關注海南長期以來所依賴進口的糧食作物問題。
北伐后廣東政府于1928年春設立南區善后公署,在瓊山府城東南那梅村辟地千畝,設立海南農事試驗場,開啟了大陸經驗引進時期。1932年,廣東省政府重設瓊崖實業局,實行綜合發展計劃,涉及農林漁牧開礦及工業等,從事大規模的調查征集與試驗工作,引進了大陸先進農場的經驗。1934年1月10日,研究開發海南農業資源的一個重要學術團體———瓊崖農業研究會,則在中山大學農學院成立。次年,專門組織了瓊崖農業考察團赴瓊考察,出版了《瓊農》雜志與“瓊崖農業研究會叢書”等學術專論。
然而,1939年日本占領海南,瓊崖試驗局的努力便告終止,進入日本人引進臺灣經驗的時期?!稄哪涎蠼涷灥脚_灣經驗》記載:“日本開發海南的模式,一若臺灣,即先興修水利與交通,改良衛生設施,以創造開發條件,并從日本國內、臺灣及南洋招來三十余家株式會社,在臺灣總督府??诩叭齺嗈k事處的指導下,合理經營,前后共投下約十億日元以上的資本?!?/p>
日本在瓊開發農業的具體辦法有,一是自辟農場、直接經營;二是,獎勵推廣良種于一般農民,指導耕作方法,如推廣臺灣甘薯良種臺農10號、臺農3號達37萬畝,比本地種增產一倍;三是,設立新式碾米、制糖、炸油、制酒等工場;四是,開辦了各種研究所、試驗場、植物病蟲害檢疫所等。(《海南省志·農業志》)
那些消失的海南島作物
抗日戰爭至今,海南農業又在政府或市場主導下,經歷數次變化。在這些變化之中,有不少農作物在海南島上“消失”。
在海南“黃道婆從瓊習得紡織手藝,回家鄉松江府傳藝”的故事,廣為流傳。然而,今日不少人納悶,為何紡織業遠比海南發達的江浙一帶,要向海南學習?
其實,海南島是我國栽培棉花最早的地方之一。學界認為,海南古代移民從東南亞引進多年生的“吉貝棉”不會遲于夏商年代。宋代,海南棉花已經輸往內地,織布手藝更是享譽全國。元代大力推廣植棉,海南成為棉花向北推廣的基地。本島西部南部,是棉花分布的中心,家家戶戶種植棉花,手工紡織技術精湛。此時,黃道婆把崖州傳統紡織手藝帶到家鄉松江府,帶動了長江下游的紡織業大發展。
然而,鴉片戰爭后,??陂T戶大開,棉紗、棉布等洋貨大量輸入,1890年進口棉紗17750擔,對本島棉花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棉地荒蕪,棉農破產,土紡織業幾乎全部停止。
解放后1955年至1956年,曾在海南崖縣、樂東、東方、保亭、瓊海、萬寧等一帶大規模種植海島棉達1500畝。但1960年代由于作物區域調整,我國棉花區集中長江、黃河流域后,海南重于其他經濟作物,海島棉呈失管狀態,1970年代以來基本滅跡。
與棉花一起從海南島絕跡的還有麥類。《瓊臺志》記有麥和蕎麥兩種,“麥,產瓊山、澄邁、陵水”,“蕎麥,出儋、崖,可釀酒。面次于麥?!鼻宕摹董傊莞尽芬灿浭觯胞溨惾?,曰大麥、小麥、蕎麥”。
1970年代,遵照“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麥種好”的指示,海南農業部門組織在白沙、瓊中、屯昌、瓊海等地種植小麥,1972年播種面積達到4.35萬畝。之后逐年減少,至今已幾乎無人種植。
曾經為海南大宗作物的芝麻現在也很少見到。據載,芝麻是海南島傳統油料作物,明代已有栽培。民國《海南島志》載,“芝麻有黑白二色,各屬皆有栽種,就中以瓊、文、澄、定、儋、昌六屬為最盛”,除自用外,每年出口有數千擔,1924年出口最多,達1.3萬多擔,價值13.8萬兩(白銀)。解放后,1974年到1983年芝麻播種面積一度達到14萬畝到20萬畝。此后,開始逐年減少,至今只有零星種植。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