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38d522bed4adce1cc353f6ef0713200a.jpg)
1996年1月邵逸夫與時任海南大學校長的尹雙增在邵逸夫公館留影。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1/20/e16b9eaade7ce6f0d5c4b4aeff9a2724.jpg)
海南大學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 記者 宋國強 攝
1月7日,香港知名愛國愛港人士、影視演藝界巨子、著名慈善活動家邵逸夫不幸辭世,享年107歲。多年來,他無償捐贈累計47.5億港元的巨款支持祖國的教育事業,深受社會各界敬重。在海南,許多市縣也都有邵逸夫先生捐資建設的教育設施,估計捐贈額達數千萬元港幣。斯人雖逝,人們對這些“逸夫樓”的珍重與感懷,就是對他最好的追思。
鮮為人知的是,邵逸夫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也曾到訪海南。此次到訪未見于報端或其它公開媒體,因此不為公眾所知,也未曾引起關注。短短三、四天的行程,也確實匆匆,然而終究在歷史的某一頁留下了印記:對于海南來說,此行之后,邵逸夫對海南教育的捐助源源不斷;對于邵先生自己來說,能夠一訪海瑞墓,也是圓了一個心愿;對于當事者來說,能有機會當面聆聽邵先生親述創業歷程、慈善心聲、人生感悟,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次鮮為人知的訪問
1991年4月5日,邵逸夫訪問海南大學
1991年4月5日,邵逸夫訪問海南大學,接待邵逸夫的當事者之一,就是時任海南大學校長的尹雙增教授。
自1985年開始,邵逸夫就通過邵逸夫基金,與國家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1988年,海南大學向教育部申請到了邵逸夫基金會捐款港幣200萬元,部省再配套部分資金,興建海南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在記者查到的資料中,這也是邵逸夫向海南教育的第一筆較大數額捐贈。
1990年底建成后,這座在海大校園內別具一格的三層小樓被命名為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
1991年5月5日,正好是海南大學建校8周年,學校也將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的落成典禮放在了同一天。尹雙增已記不得,歷史檔案中也沒有記錄,究竟是海南大學發出的邀請,還是邵逸夫主動希望來海南看一看建成的捐贈項目。總之,是因為這幢風格雅致的小樓,邵逸夫先生來到了海南。
然而,記者查詢當天的《海南日報》和1991年《海南年鑒》,均沒有關于邵逸夫訪瓊的報道。在5月6日《海南日報》頭版題為“海大隆重慶祝建校8周年暨邵逸夫學術中心落成”的新聞報道中,也沒有邵逸夫出席。時間過去了22年,如今年逾古稀的尹教授一時也難以回憶起具體的到訪日期。
事實上,當時的海南隨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熱潮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境內外廣泛關注。就在邵逸夫到訪的這段時期之內,先后有香港、泰國、新加坡的瓊籍鄉親和僑胞,以及日本的企業家,先后組團訪問考察海南。這一年的清明節期間,海南省委、省政府及部分市縣政府負責人還與組團回鄉祭掃的海外瓊僑舉行了盛大的懇談會。也許,邵逸夫訪瓊同樣是被海南熱火朝天的發展景象所吸引,但在當時的公開活動中,卻難覓他的身影。
盡管在當時,邵逸夫是為海南公益事業捐資最多的境外僑胞之一。為此,1992年,他還和另外7位捐資海南公益的僑胞一起,在海南省首次華僑、港澳臺同胞投資捐贈表彰大會上被省政府授予“赤子楷模”稱號———這也是當時海南省授予僑胞的最高榮譽稱號,除邵逸夫和李嘉誠兩人外,其余6人全部是瓊籍鄉親。
后來,尹雙增和邵逸夫先生又有多次交往。在他眼中,邵先生作風低調、不喜張揚。他推斷,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行事風格,為邵逸夫的這次海南之行,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在尹教授的幫助下,終于在海南大學校史館查到了一行簡單的記載:邵逸夫先生訪問海南大學,參觀了學術交流中心、圖書館等
地,校方并贈送了介紹校情的光盤。時間是4月5日,正好是清明節,眾多香港瓊僑回鄉祭祖的日子。
幾個留在記憶中的人
“很佩服這個人,因為他很有骨氣”
邵逸夫在海南的大約3天時間里,尹雙增全程陪同。至今,他仍為第一次見面就有這樣的“親密接觸”而感到榮幸。
雖然當時海南作為旅游勝地的名聲已漸漸傳開,作為投資熱土更是炙手可熱,但邵逸夫并沒有去很多地方,行程十分簡單:除了校方和海南省有關方面安排的活動外,尹雙增記得的游覽景點只有海口市內的五公祠和海瑞墓。
其中,海瑞墓是邵逸夫表示“一直很想去”的地方。
那時海瑞墓還沒有修繕得像今天這樣好,建筑比較簡單,不過邵逸夫對此似乎并不在意。“在墓前,他跟我說,很佩服這個人,因為他很有骨氣。”尹雙增回憶說。
與邵先生同行的兩個人,也給尹雙增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一個是馬臨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退休后負責邵逸夫基金會對內地教育事業的捐贈工作。在5月5日的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落成儀式上,他作為邵先生的代表致辭。
“馬先生風度翩翩、談吐高雅,雍容的學者氣質讓人難忘。邵先生打趣說,基金會的捐助項目,只要有馬臨的簽字,他看也不看就簽上字,幾百萬、幾千萬就捐出去,不是他的了。”這番評價,確實與馬臨“內地教育界與邵逸夫先生之間最堅實橋梁”的美譽相符。
另一個是方逸華。“邵逸夫的隨員都叫她‘方小姐’。”尹雙增說:“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幾乎所有具體事務她都要操心,簡直是無微不至。”
一些小細節都被尹雙增看在眼里:邵先生每天的日程安排,“方小姐”都要親自過目確定;去的地方、活動詳情她都要提前了解,仔細到需要上幾層樓梯都要過問;吃飯時,邵先生只吃“方小姐”夾的菜,“方小姐”在夾菜之前每道都要先嘗一下味道、咸淡……“每當這些時候,邵先生就微微笑著,聽任方小姐的安排和囑咐,臉上那種無比享受、無比幸福的神情難以言喻,在場的每個人無不艷羨。”
6年以后的1997年,90歲的邵逸夫正式迎娶了63歲的方小姐。收到喜帖的尹雙增發去了賀電,他覺得,任何親眼見過兩人在一起的人,都會衷心祝福他們。
“我們也要特別感謝方小姐。”尹雙增回憶說,校方趁著邵逸夫到訪的機會,希望邵氏基金會能繼續捐款幫助學校建設教育設施,但是沒有合適的機會向邵先生開口。于是,他把建設計劃告訴了方小姐,請她酌情考慮。一天,邵逸夫看過新落成的學術交流中心,很高興,方小姐在一旁提醒他,大意是“人家把事情做得這么好,你也應該做些事了”。邵先生微微一笑,欣然同意繼續捐助港幣200萬元,建設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的二號樓,完善中心功能。所以,現在人們看到的中心,是1994年才全部完成的。
一段袒露心聲的長談
“人生越活越明白,生活越活越清淡”
這次到訪,是尹雙增第一次認識邵逸夫,但從此以后,兩人結緣,在香港等地又有多次交往。
1996年,尹雙增途經香港,邵逸夫專門將他接到著名的邵氏影城見面。此事還引起了國內駐港單位的不解:“尹雙增是什么人?”
“其實,我和邵先生真正從內心開始交往、結緣,還要感謝一次延誤的航班。”尹教授說。
邵逸夫結束海南之行離開時,尹雙增前往送機。沒想到,飛香港的航班晚點了約1小時。于是,在大英山機場的候機室,兩人并排而坐、促膝長談,談人生、談學問、談感悟。
22年過去,邵逸夫訪瓊的很多細節尹雙增都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對于這次談話,他記憶深刻:“其實主要是邵先生在說,說他艱辛的創業歷程,說他為什么要做慈善、捐資教育,說他的人生感悟。我主要是在聽,可以說受益匪淺。”
“邵先生說,他少年時就在上海灘街頭‘拉洋畫’,經歷了十分艱辛的創業歲月。雖然后來事業很成功,但只讀到中學,沒讀過大學,在學識上有所欠缺,成為他人生的一件憾事。所以,他對大學、對大學老師都很崇敬,對學識豐富的人都很欣賞。”尹教授說:“我想,這是為什么他把慈善方向選擇為教育,并且早期以捐助大學為主;這也是我們交往的一個基礎。”
為什么要做慈善呢?“他說,我活來活去活到現在80多歲才活明白。”這句邵逸夫的原話,尹雙增記得最清楚:“他接著說,我有很多房產,海內外都有,但屬于我自己的就是那一套房、一張床;我有幾百億元的財富,但也不覺得是我的,我的基金會經過評估覺得哪個大學需要捐助,我一簽字,這幾百萬、幾千萬元就都回到社會了,不再是我的了。個人的享用是有限的,我的一切財富都來自社會,最終還要回到社會中去,回報社會。”
“我的后半生就要做好一件事,就是送錢、捐錢。把錢送到該送的地方去,捐到該捐的地方去。”邵逸夫向他談到了慈善事業的下一步規劃:大學已經捐了很多了,以后捐助的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重點捐助中小學,二是重點捐助西部地區。
邵逸夫毫無疑問兌現了自己20多年前的諾言。僅就海南來說,以對海南大學的捐贈為開端,邵逸夫對海南教育的捐贈此后不斷增加。僅“逸夫樓”就有捐款300萬元資助建設的海南師范大學邵逸夫藝術樓、捐資80萬元港幣的海南華僑中學邵逸夫電教大樓、海口市瓊山華僑中學多功能科學館、樂東黃流鎮邵逸夫中學等。
還有更多數不勝數的校舍和教育設施,雖然沒有冠以“逸夫樓”之名,但也來自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之心。僅據1997年的統計,建省后,海南就先后接受邵逸夫先生3批辦學贈款共1190萬港幣,20所學校受惠,建成校舍4.7萬平方米。其中不乏五指山、保亭、白沙等少數民族山區的中小學校。
尹雙增回憶,在談話的最后,邵逸夫還談到了他的養生之道:“人生越活越明白,生活越活越清淡。越活越感到生活要簡單,越簡單就越輕松,心態就容易平和。”邵逸夫介紹說,他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堅持9點睡覺、5點半起床,兩個小時練太極拳或打高爾夫,7點半去上班。
1996年,尹雙增又一次在香港見到邵逸夫。邵先生一會面就高興地給他展示身上的唐裝,說這是專為迎接他而穿的。“我的衣服也很多,東方的、西方的都有,但穿來穿去,還是中式的最好最舒服。”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