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教育惠民舉措不斷擴大范圍,教育均衡發展成果令人驚喜:因渴望優質教育而涌進城市的農村孩子紛紛回流,安心入讀“村門口”的學校;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機會共享公辦教育資源……
海口義務教育階段接受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總數達78830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32.2%。這是截至目前海口教育交出的靚麗成績單。
作為省會中心城市,海口教育財政支出年年位居全省前列。數據顯示,2011年,海口教育財政支出18.7億元;2012年,海口教育財政支出21億元;2013年,海口教育財政支出23.1億元。
在接受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海口率先在全省作出了典范,力促教育公平,讓城鄉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讓每一個孩子不僅有學上,更要上好學。
變化一
龍橋學校大變樣農村娃回流求學
舞蹈室閱覽室電腦室一應俱全;2011年學生約500人,如今1227人
1月29日,正值寒假期間,而海口市龍華區龍橋學校的校園里,不時有學生和家長的身影出現。他們是龍橋鎮上的居民,對這座“家門口”的學校,有著別樣的情感。
“這是一所農村學校,但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與城里學校沒什么差別!”今年40歲的劉文達是龍橋人,十多年前,為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帶著妻女,背井離鄉來到城里打工,并讓孩子入讀城里的小學。
然而,幾年下來,每月近2000元的房租和生活開支壓得他和妻子有點透不過氣。一次,回鄉探親,他聽說老家的學校變了模樣,趕緊前往打探,嶄新的教學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規范的管理、師生們良好的精神面貌,一下子轉變了他陳舊的觀念,“農村學校也可以和城里一樣,甚至比城里更好!”
于是,劉文達又回到龍橋,孩子也隨之轉學。2012年,他的大女兒劉李春回到龍橋學校讀初中,小兒子劉喚方讀小學。因為離家近了,寒暑假時,孩子們經常到校園里玩耍,這里有和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的小伙伴。
在以前,農村擁有和城里一樣的學校是難以想象的。龍橋學校校長陳健告訴記者,這是一所合并成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合并之前,學校辦學條件簡陋,規模很小,僅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沒有多媒體、多功能室,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操場,低洼處一遇暴雨就被水淹。他和學校老師們,都曾在雨天挽起褲腿,踩著積水,為孩子們扎竹子鋪路,在教學樓和廁所之間搭一座臨時的“浮橋”。
因為辦學條件簡陋,龍橋本地及周邊的生源在悄然流失。原本900余人的規模,2011年在本地就讀的人數已銳減至約500人,而優秀的教師人才也在流失。作為校長,陳健一度愁容滿面。
慶幸的是,在海口市委、市政府,龍華區委、區政府以及教育局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龍橋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2年,海口市龍華區將龍橋鎮作為探索農村學校集中辦學模式的試點,撤并了農村不足百人的學校和教學點,配置和優化教育資源,成立龍橋學校,校址為原來的龍橋中心小學和龍橋中學。按照標準化學校的建設要求,龍橋學校新蓋了3棟嶄新的教學樓,配備了多媒體和音樂室、舞蹈室、閱覽室、電腦室等多功能室,修建了標準的塑膠跑道操場。走進校園,懸掛的名言警句、《弟子規》等古訓、手繪文化墻隨處可見,濃郁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
像劉李春一樣,從農村走進城市,又從城市回流到農村學校的學生,在龍橋還有不少。
14歲的林菲菲今年讀初二,她的家距離龍橋學校步行只需5分鐘左右。她的小學是在城里學校就讀的。小學畢業后,她堅決要求轉回龍橋學校。性格活潑開朗的她告訴記者,寒暑假期間,她最開心的事就是約幾個好朋友一起做做作業,一起逛逛校園。“在這里讀書,和家人住在一起,和童年的小伙伴們在一起,比城里好多了!”林菲菲說。
陳健介紹,龍橋學校現有中小學生1227人,教職工110余人。近兩年來,除小學一年級新生生源穩定外,其他年級亦有回流的學生,平均每學期增長近50人。
變化二
海口十中卸重負“超大班額”緩解
2011年平均每個班約70人,2013年新生班級人數降至51人
實際上,農村生源回流,高興的不僅僅是農村學校,城區學校也為“超大班額”現象的緩解松了口氣。
海口市第十中學周邊,有大量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的流動人口,而根據海口市中小學招生方案,符合條件的多數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均有機會入讀此公辦中學。
“海口堅持‘兩個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和‘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就讀為主’的原則,不斷降低門檻,盡最大的努力接納適齡兒童、少年入學,但有限的教育資源實在不堪重負,學校的招生壓力很多家長并不理解。”海口十中校長邢福楷告訴記者,2011年,該校學生總數達到3189人,45個教學班,平均每個班級約70人,而按照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每班不得超過45人。
“超大班額”現象為教學和管理帶來的難題顯而易見。邢福楷說,由于人數太多,而班主任及各任課教師的精力有限,課堂上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不利于開展有效教學,而以56個座位標準配備的標準化實驗室、電腦室等,使用起來更是有諸多不便。為容納下所有學生,學校不得不額外增添了許多設備,但教室卻因此顯得擁擠不堪。
2013年秋季,為解決“超大班額”的問題,海口市教育局采取緊急措施,挖掘各種資源,以增加班級數量的方式為其減負,結果使得計劃提供5.7萬余義務教育階段學位的400余所中小學,實際接納了近6.2萬人,其中,非海口市戶籍的外來人口約占比例四分之一,即1.5萬余人。
通過增加班級數,以及流動生源的分流影響,目前海口城區學校“超大班額”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已有所緩解。邢福楷介紹,海口十中2013年入學的新生班級,其班額數已成功降至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