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2/20/ea8d1710301c1889c25dd7041662ca73.jpg)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2/20/7731bc236e070ad778397fea800b1226.jpg)
《明代海南文化研究》作者張朔人
近日,由海南大學副研究員張朔人撰寫的《明代海南文化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此書在廣泛搜集、研究各種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第一次以較大的篇幅,全面地論述了明代海南文化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首次揭示了海南不同文化類型的存在及其相互間的影響和促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是海南歷史文化研究新的重要成果。
明代海南開始反哺中華文化
文化周刊:海南文化的淵源很早,為什么選擇明代作為古代海南文化研究的時間段?
張朔人:這是海南第一部斷代文化史。明代是海南文化的成熟、定型時期,也是區域文化發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海南在科學技術、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和文化、宗教、社會習俗等方面都取得相當的成就。
一般而言,舉人、進士群體數量多寡,是反映一個地區文脈盛衰的重要標志。明代海南該群體總數達到586人,參與到國家不同層面的政策制定和事務管理中。丘濬、海瑞、王弘誨等海南名士的先進思想,在國家意志、思想史和民間文化等幾個層面影響著后人。海南因之由完全的文化輸入地,轉變為存在反哺行為的文化輸出地,這是海南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文化周刊:以“文化”為名的地方史研究,一般會涵括政治建制、文學藝術、宗教傳播、民族風俗等方面,把自然科學和技術作為單獨的板塊加以突出的情況不多。本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重繪了這一點,這與你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有關嗎?
張朔人:中外學界對“文化”有上千種定義,但沒有一種能使大多數人信服。從文化史的視角,在國內梁啟超最早把文化定義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包括政治經濟;狹義的僅指語言、文字、宗教、文學、美術、科學、史學、哲學而言。”后一種就包括了科技層面。
我遵從的是梁啟超的“狹義”理念,并加進了政治、風俗等內容,目的是使“文化史”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因此,在這本書里,你可以了解到當時海南的地理學探索、農業、建筑、軍事、航海、醫藥等方面的成就。同時,也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關系中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
在多元視野下敘述
海南文化圖景
文化周刊:從空間的角度,把明代海南族群文化區分為山地文化、農商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類型,是本書的一大獨創。這一區分的歷史依據是什么?
張朔人:就明代海南而言,黎、疍、回、苗、漢諸族群共同生活,文化類型種類繁多。族屬間的差異,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同樣族屬———漢族,因遷出地和遷入地不同,其文化上也不盡相同。有趣的是,這些文化類型在本島不同的地理空間展開,并隨著地勢高低起伏,而各具特色。
這些文化類型,從本島空間由內而外,體現為山地文化、農商文化和海洋文化。例如,本島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帶,主要生活著黎族苗族。因森林茂密、瘴氣盛行,外人難以到達,而形成相對封閉的山地生活圈。他們以沉速香、花黎木、黎米等山區特產與外人交易;另外,這里也是本島河流源頭,山谷、盆地交錯,所以漁獵也成了這里的重要現象,是農耕的重要補充。
文化周刊:在談到族群文化的時候,你特別強調“多元”性,這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張朔人:在族群眾多的海南,要勾勒出一個非常清晰的文化“主流”,是做不到的。我對各個族群文化的現象描述,都是為了一個主題: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中,你不能認為哪種是先進的,哪種是落后的。
例如,有些人常說,黎族的“刀耕火種”千百年來都是落后的。這是扯淡。在明代,黎族每年四至六月份時便在山上伐木,把它燒成灰,然后以草木灰作為肥料在上面種植農作物,這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技術。而海南漢族使用肥料要比他們晚。從大跨度的歷史演變角度講,他們后來停滯不前,但任何社會發展都有階段性,忽略階段性的成就,有失公允。
所以我一直強調,多元的海南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依存、不斷碰撞、融合,從而推動了海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應當平等重視各個族群的文化成就,才能呈現出海南發展的全貌。
歷史寫作應心存敬畏
文化周刊:從敘述語言的嚴謹與思辨特征、參考文獻的豐繁及注釋的詳盡可以看出本書的學術追求。這反映了你怎樣的寫作理念?
張朔人:最大限度地反映歷史真實,在此基礎上探討歷史發展規律是歷史學的根本追求。這就要求史學工作者在歷史研究中要存敬畏之心。
所以,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占有史料。這本書以明代見存三部方志(《正德瓊臺錄》《萬歷瓊州府志》《萬歷儋州志》)為基礎,充分運用《明史》《明實錄》的相關記載,同時還從《四庫全書》系列、大量文人筆記、譜牒及譜序、現存的碑碣匾額等犄角旮旯里挖掘歷史線索。這些資料多為第一手資料。
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拘泥個別典籍記載,要在多種版本互照下還原史實,這要下很大的功夫。例如,在明代海南進士人數方面,各種方志說法不一,有61說,62說,還有64說。對“萬州進士唐鼎”,《正德瓊臺錄》沒有收錄,《萬歷瓊州府志》收錄。在二者提供材料的基礎上,我求證于清代李琰編纂的《康熙萬州志》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確定其人生于河南,在河南中舉,不能列入海南進士。為什么《萬歷瓊州府志》要列入其中?這就需要了解撰修者的理念:凡與海南扯上關系的,都算海南進士;而唐鼎父親就是海南人。這就需要研究者去好好辨析。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