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羅非魚三成海南產,但受限太多、價格惡戰,海南羅非魚開始開拓國內市場
????海南羅非魚如何游上國人餐桌?
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全副武裝”整理加工羅非魚片。 本報記者蘇曉杰 攝
羅非魚加工企業工人將鮮活的羅非魚搬運到傳送帶上進入加工車間。 本報記者蘇曉杰 攝 3月底的一個午后,位于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從文昌、瓊海等地剛拉來的一筐筐活蹦亂跳的羅非魚,被送上生產線,經過開片、去皮、磨皮、去刺、去邊、分級、清洗等系列工序,被加工成羅非魚片。
這些羅非魚加工產品,以往基本銷往國外。近兩年,它們開始多了一個去處,小部分被送上國內的餐桌。
與翔泰漁業一樣,今年,海南勤富食品、蔚藍海洋食品等以往主攻國際市場的企業,紛紛盯上了國內市場,著手國內市場的開發。
回顧海南水產品出口轉內銷的歷程不難發現,在羅非魚發力內銷之前,以往主要用于出口的對蝦、金鯧魚,近年來已在內銷市場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它們在內銷市場上的收獲,在品牌打造、物流保障等方面的困惑,值得參考。
一定要拓內銷嗎
出口受限越來越多
海南羅非魚產業一貫依賴出口,但自2010年開始出口價格一路下滑,羅非魚產業必須轉變,否則將被淘汰。
最近,海南羅非魚加工企業和養殖戶們樂開了花,羅非魚出口價格高企,塘頭收購價已達到每斤5元多,企業和養殖戶們普遍賺錢。
盡管出口行情非常好,但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勤富堅定地認為,海南羅非魚,得積極開拓內銷市場。
周勤富,人稱“海南羅非魚大王”,已在海南養殖羅非魚達20余年,并從事羅非魚加工生產。
他的這一結論,來源于近年來羅非魚生產中的不少煩心事。
“今年的羅非魚價格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量少。”周勤富說,去年,羅非魚價格下滑,廣東、廣西等地的不少養殖戶放棄了羅非魚養殖。
在周勤富的記憶中,海南羅非魚產業一貫依賴出口。自2010年開始,海南羅非魚出口價格一路下滑,2010年時曾賣到5.1元/斤,2013年上半年的賣價僅3.8元/斤,養殖戶們損失頗大。在此期間,羅非魚價格忽高忽低。
不過,在美國等消費市場上,羅非魚的價格一直頗為穩定。
“不是國外市場不需要羅非魚,而是國內羅非魚生產太依賴出口,一哄而上,供過于求。”周勤富說,國內價格競爭激烈,直接造成了前幾年海南羅非魚價格的起起跌跌。
“只有發展內銷,出口才不會太被動。”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杰指出,目前海南羅非魚出口被動體現在多方面,除出口價格競爭激烈外,還包括貿易壁壘不可預測、出口利潤降低等。
最近幾年,國外非政府組織不斷推出可持續認證,中國羅非魚出口到國外,需按進口國不斷變化的要求進行生產。另外,因匯率損失等,羅非魚出口利潤降低。
省對蝦養殖協會秘書長王平記得,前些年,大部分用于出口的海南對蝦,因美國等采取反傾銷措施,迫不得已走上內銷之路。目前海南對蝦主要用于國內市場消費,市場狀況良好。
兩條腿走路,從依賴出口到謀求國內市場發展空間,這已成為國內不少羅非魚生產企業的共識。“中國羅非魚產業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刻,否則將被淘汰。”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
對于海南羅非魚出口市場,盡管遇到的問題不少,但業內人士對這一市場仍舊看好。
“未來海南羅非魚出口市場比較樂觀。”周勤富分析,一方面,羅非魚被譽為“21世紀之魚”,其國外的市場非常成熟,歐美國家消費羅非魚已有約50年的歷史。在美國,羅非魚是第三大水產品消費產品。另一方面,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海南養殖羅非魚優勢明顯,產量高,品質好,有競爭優勢。
內銷前景看好嗎
市場很大但需品牌
國人開始喜食羅非魚,北京、上海、大連等地不少西餐廳與壽司店開始銷售羅非魚片,羅非魚片銷量呈增長態勢。
想法子讓國人
愛上吃羅非魚
海南蔚藍海洋食品、勤富食品、翔泰漁業、鯉河食品等,去年已紛紛著手布局國內市場。其中勤富食品在上海、天津、深圳、武漢等地建立了銷售網點,去年該公司羅非魚國內銷售額約占出口額的1/10;翔泰漁業在北京設立了分公司,產品在上海、廣州以及東北、西北地區均有銷售。
與出口額相比,目前海南企業的羅非魚國內銷售額普遍很小。海南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孝文認為,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以及產品形象,短期內羅非魚內銷需求大幅度增加不太可能。
“羅非魚拓內銷需要一個過程。”林孝文提出,市場需要推廣和培育,需花時間改變消費者不吃羅非魚以及少吃加工水產品的消費習慣。
不過,令加工企業高興的是,在去年的國內市場銷售中,企業主們明顯感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羅非魚片銷量呈增長態勢。有資料顯示,北京、上海、大連等地不少西餐廳與壽司店在銷售羅非魚片,這些地方以往沒有消費羅非魚的習慣。
對蝦金鯧魚
內銷帶好頭
“羅非魚內銷市場潛力很大。”我省多家加工企業指出,在產品特性上,羅非魚肉質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性價比高;消費需求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魚類產品需求增加,“80后”、“90后”人群的消費習慣在改變。
海南對蝦、金鯧魚廣闊的內銷市場,給羅非魚企業開拓內銷市場增添了不少信心。
因金鯧魚出口市場乏力,海南臨高海豐養殖公司從2010年開始進軍內銷市場。由于市場推廣不足,當年金鯧魚內銷市場行情并不好。不過,沒幾年,經過參展推廣等,如今的金鯧魚在國內已頗為受捧。
“目前海南金鯧魚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市場也非常大。”海南臨高海豐養殖公司總經理黃達靈說。
“10年前我國對蝦的出口比例是60%,如今對蝦的出口比例非常小,而且國內對蝦的生產總量10年來增加了數倍。”中國水產加工與流通協會秘書長崔和在一次羅非魚相關會議上介紹。“對蝦產業的今天,就是羅非魚產業的明天。”
運輸有天塹
想贏靠品牌
目前,國內其他省份的羅非魚加工生產企業紛紛進軍國內市場。未來如何在競爭中取勝,擺在海南羅非魚面前。
與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羅非魚內銷有優勢也有劣勢。一方面,海南羅非魚嚴格實行標準化養殖,按照出口要求進行加工生產,產品質量好,無土腥味、無藥殘、無添加劑,但養殖成本高。另一方面,因過海等因素,海南羅非魚內銷物流成本相對略高。
“海南羅非魚內銷,當務之急是需宣傳,需打出品牌。”周勤富認為,當前國內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海南高品質的羅非魚產品肯定會受到市場歡迎。
在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秘書長覃學友看來,在品牌打造和市場推廣上,光靠企業的努力還不夠。從近兩年的情況看,一些企業在市場推廣上明顯心有余而力不足,資金投入大。
“政府應加大對我省羅非魚等優質水產品的品牌宣傳。”覃學友建議,可制作我省優質水產品的宣傳廣告;組織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市場推介活動;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我省水產品品牌建設等。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