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莊重神秘祈福避邪 黎族特有的文身文化
    來源: 海南在線/海南一家 作者: 時間:2014-04-22 08:41:29 星期二


    ??? 黎族村寨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老先與荷發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后代,妹妹荷發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于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 文身是黎族女子人生中的大事,充滿莊重神秘的色彩。文身的年齡、地點、日期及文身的傳授方式、文身的過程、文身的報酬、文身的紋樣、文身的部位等都有一套清規戒律。文身是氏族的標志,是成年的象征,其中包含著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著祈福、避邪的意愿。

    ??? 因黎族沒有通行的本民族文字,對文身沒有任何的記載,因此無法確知文身在黎族民間是如何產生、發展及沿襲的。但來自歷代的文書史料,卻有相關的零星記錄可供參考。


    ??? 對海南島的文身習俗作記載最早的,可能是東漢楊孚的《異物志》。按《后漢書明帝紀》原注:“(永平十七年),楊浮(應作孚)《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為數支,狀如雞腸,操操下垂至肩’”。到晉代王范的《交廣春秋》也寫到:“朱(應為珠)崖、儋耳二郡……周迥二千里,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余家,皆殊種異類,披發雕身”。其后,宋朝的范成大、周去非、樂史;明朝的戴璟、顧;清朝的屈大均、張慶長、蕭應植,明國時的周文海、史圖博(德國人)、劉


    ??? 由于各個記錄者所在的年代不同,搜集材料的地點不同,采訪的對象也不同,因而對文身的看法也各有別。

    ??? 一,“避龍、蛇、魚、蟲之害”說,“交趾,周時為駱越,秦時為西甌,文身斷發以避龍”(《史記?趙世家》)。


    ??? 二,“恐祖先不識”說,“黎族男女周歲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則上世祖宗不認其為子孫也”(顧的《海槎余錄》)、“凡黎女將欲嫁人,各諒已妍媸而擇配,心各悅服,男始為女文面,一如其祖所刺之色,毫不敢訛,自謂死后恐祖宗不識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

    ??? 三,“免外人擄掠、拐賣,毀容礪俗”說,“蓋黎女多美,昔嘗為外人所竊,黎女有節者,涅面以礪俗,至今慕而效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


    ??? 四,“以別貴賤之身”說,“(黎俗)尚文身,豪富文多,貧賤文少,但見文之多少,以別貴賤”(樂史的《太平環宇記》)等。


    ??? 在海南昌江的保山村和紅峰村找到了三位紋身的老人,均已70多歲。相傳黎族女子長到十三四歲,通常就可以文身了。文針是用當地一種叫紅藤的植物做成的,紅藤刺異常鋒銳,針落皮破,血滴隨即滲出。(作者:漁簍子)?


    ??? 文身師拭去血水,將一種特殊的顏料敷在傷口上。這種顏料是用當地的野蓖麻和山海棠的果實燒制而成的。待傷口痊愈脫痂,就出現了青色花紋,永不褪色。


    ??? 據專家介紹,目前在世的文身婦女有2000人左右,年紀最大的90多歲,最年輕的也約70歲,她們去世后,黎族婦女文身歷史也將劃上句號。

    ???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