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名“大學生小額信貸員”,6年來發放貸款63萬筆,款項達130多億元,惠及農民51.8萬戶……在祖國最南端的瓊州大地,活躍著一群年齡不到30歲的“大學生小額信貸員”,他們將青春灑向“三農”,創造了行業奇跡。海南省近日舉行的一場報告會上,他們的先進事跡被宣讀出來時,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年輕人哪能隨便認輸
“在銀行工作應該是穿西裝坐在辦公室吹空調,在這里卻要騎單車下鄉放貸款。”回憶起大學畢業后,剛進入海南省農信社小額信貸部時的情景,羅鵬程直言出乎意外。
2009年7月,羅鵬程和其他300多名大學生一道被招錄進來,不久被分配到五指山市發展農民小額信貸業務。初來乍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副“爛攤子”。在海南省農信社成立之初,農民小額貸款不良率超過90%,而過去一些銀行開展農民貸款時“吃拿卡要”嚴重,農戶多不愿與銀行打交道。
“好多人等著看我們的笑話,我每天風雨無阻下鄉去發展農戶貸款,但跑了4個月都沒有放出一筆貸款,當時真是感覺做不下去了。”羅鵬程說,一些農戶看到年輕人跑來放貸款,大多沒有好臉色,甚至被當成是騙子和傳銷人員遭遇“轟出門”。
業務難發展,收入沒起色,許多年輕人選擇退出。海南省農信社2009年首批大規模招聘的300多名小額信貸員流失率達50%。
“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但年輕人哪能隨便認輸。要是因為吃不得苦就選擇辭職,那就辜負了自己。”邱曉鑫說,他曾三次打算辭職,但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和來之不易的成績,就總對自己說,再堅持堅持。
服務三農真心誠意
這支隊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和農民打交道,不在于學問有多高,能力有多強,而在于對他們付出的感情有多真。”他們是這樣說的,同樣也是這樣做的。
“沒有抵押還送貸款上門,哪有這樣的好事。”五指山市通什鎮村民何運定說,他曾在當地一家銀行貸款1萬元,請吃請喝還得給回扣。盡管自己有貸款需求,但第一次看到邱曉鑫來推介貸款業務時,還是有些不放心。
“何運定不僅養豬,還養雞和種胡椒,算是當地的能人,屬于既有經濟實力也有貸款需求的人。”邱曉鑫分析說,盡管碰了一鼻子灰,但他沒有氣餒,接下來幾天,他都要抽空去拜訪。
“這些年輕人真的很敬業,幾乎每天都來跟我講貸款知識。”何運定說,最讓他感動的是,邱曉鑫每次登門拜訪連礦泉水都不要。看到他一身正氣,何運定認可了邱曉鑫,現在每年貸款達到6萬元。
除了發放貸款,這些“大學生小額信貸員”還要擔任催貸員角色。2009年,屯城鎮村民甘南和妻子通過梁其聰向農信社申請了4000元的婦女貸款,按合約每兩個星期還一次款,利息和本金共168元。不過,在按時歸還貸款幾期后就不見還款。一打聽,原來夫妻吵架,甘南的妻子離家出走,家里陷入困境。為此,小梁耐心細致多方工作,使甘南夫妻重歸于好,還貸的事情也解決了。
“即將做手術仍擔心臺風天農戶蔬菜大棚是否揭膜”、“發現農戶深陷困境便主動幫其還清貸款”、“明知農婦還款能力弱仍堅持放款幫其脫貧致富”……這群“大學生小額信貸員”用真心換真情,贏得了廣大農民的信任和好評。
為農民服務升華青春價值
熟悉這些信貸員的人介紹說,為農民發放貸款過程中,他們“不喝客戶一口水,不抽客戶一支煙,不拿客戶一分錢”。因為他們認為,工作不僅是一個飯碗,更應該是一份事業,一份可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事業。
“農民又窮又苦,能讓他們發家致富,還有什么能比這更顯成就。”2011年就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紀新丹說。
2009年,紀新丹成為海南農信社的小額信貸員,在屯昌工作期間,紀新丹和同事到七叉鎮重合村推介小額信貸。當地村民符桂英想申請貸款發展特色養殖,但入戶調查發現,符桂英家里有80多歲母親和患病的孩子,每年治病要花不少錢。有人勸她注意控制風險,不要給這家人貸款。
“當農民信貸員就要為農民分憂解愁,如果害怕承擔風險就不去幫助他們,那做這份工作還有什么意義。”紀新丹說。很快符桂英通過培訓測試拿到1萬元貸款,2012年紀新丹又給她發放了2萬元貸款,有了資金保障,符桂英開始多種經營,年收入翻了一番。
在實踐中,他們總結出一套“給農民放款、教農民技術、幫農民經營、促農民增收、保農民還款”的工作方法,提煉出“走千山萬水、訪千家萬戶、道千言萬語、理千頭萬緒、吃千辛萬苦”的服務精神。在雨林深深的鸚哥嶺,他們團隊送貸上門;在山高路險的五指山,他們為黎族同胞送去脫貧致富的希望……
用青春書寫著人生華章,也書寫著行業奇跡,他們贏得了許多榮譽。其中2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人獲評海南省優秀共產黨員、2人獲得海南省“五四”青年獎章、5人獲評中國銀監會優秀個人……
他們表示,是以民為本的信貸理念和群眾至上的服務信念,升華了他們的青春價值,愿把它回報給海南的農業、農村、農民,為建立海南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筑起一道屏蔽風險的防線。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