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30載,鹿回頭 三亞旅游立市及牽頭組建大三亞旅游圈風云錄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黃媛艷 周加卿 時間:2014-05-30 08:42:55 星期五

     

     從鹿回頭拍攝的三亞市區新貌。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三亞景區游人如織。 本報記者 張杰

     

     游客玩轉三亞。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美麗的亞龍灣風光。 黃一鳴 攝   

      “于我而言,三亞就是飄在天邊一根扯不斷的藍絲帶,說不清是為了什么,海卻永久凝固心底。這里就是我的天堂。”?這是一位游客在自己博客中留下的三亞記憶。

      今年5月19,是三亞撤崖縣設三亞市(縣級)30周年紀念日。30年,鹿城回眸,鐫刻在人們記憶里的,是“度假天堂”、?“中國夏威夷”中,道不盡的旅游傳奇。

      旅游興市:30年堅持

      “三亞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大部分是1985年后才開始的。在此之前,三亞僅有一條水泥路,幾家普通的旅店和招待所,各旅游區基本上處于一種半自然未開發狀態。”三亞市民黃苗俊說。

      30年前的三亞,中國南海邊陲的一個小漁村。在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的年代,三亞硬是憑借著敢闖敢試的精神,吹響了發展旅游業的號角。

      黃苗俊回憶,早在1984年三亞設立縣級市,就確立了“無旅不富”的理念;1986年,三亞市旅游事業管理局成立;1988年三亞升格為地級市,將城市定位為“重點發展旅游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熱帶濱海風景旅游城市”;1999年,三亞城市性質又確定為“國際性熱帶海濱風景旅游城市”;2007年,三亞提出圍繞建設“亞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目標,逐步構建三亞現代旅游業產業體系,開始“二次創業”;2009年,三亞旅游管理部門的頭銜變為“旅游發展委員會”,三亞提出爭當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排頭兵,到2012年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全面推進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建設”。

      一條30年不變的旅游主線,串起了三亞的歷史巨變。

      “這里近似一張白紙,現在我們雖一窮二白,但從‘無旅不富’的理念來抓經濟,這里如同旭日東升。”?重翻三亞市首任市委書記朱家仁的回憶錄《龍飛鳳舞》,感慨良多。

      1994年8月11日,隨著南方航空波音737-300滿載乘客從廣州飛抵三亞,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承載三亞“旅游夢”正式翔翱藍天。1994年,國務院批準三亞為對外開放航空口岸;1995年8月31日,首架國際商務包機由美國馬克市飛抵三亞,拉開了三亞國際商務包機飛行的序幕,同年11月19日,三亞第一條國際航線———三亞至新加坡航線正式開通,打開了三亞對外開放的空中門戶。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有關負責人透露,機場旅客吞吐量由不到10萬人次,發展到2013年1286.69萬人次,目前已開通的214條航線與國內外110個城市通航,成為全國地級市中航空運輸的領頭羊。

      路通,財通。東線、西線、繞城高速建成通車,三亞灣路和迎賓路兩條景觀主干道建成,形成“三縱五橫”的城市道路骨架和網絡,實現市區與主要景區的1小時交通旅游圈;東環鐵路三亞段建成通車,三亞與東線城市形成2小時經濟圈;鳳凰島國際郵輪碼頭2007年建成運營,三亞成為國內首個開通郵輪母港的地級市……“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三亞旅游逐漸蛻繭成蝶。

      隨著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區成為中國的標志性景點,西島、蜈支洲島、大小洞天、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等23個適合游客消費需求的度假休閑旅游產品日漸成熟,“游”在三亞,成為一種樂趣。?

      作為三亞旅游國際化的排頭兵,酒店業的蓬勃發展為游客的度假生活創造另一份愜意。

      從1989年11月28日,三亞市首家三星級旅游飯店金陵度假村開業,1992年8月28日,三亞市首家四星級旅游飯店南中國大酒店開業,到1996年8月22日,中國第一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凱萊度假酒店在亞龍灣國家度假區正式開業。三亞逐漸成為國際品牌酒店搶灘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喜達屋、萬豪、洲際、希爾頓等21家國際知名酒店管理集團、38個飯店品牌陸續搶灘三亞。截至2013年,三亞全市旅游星級酒店243家,客房達4.57萬間,成為國內高星級酒店最密集地區。

      在“離島免稅、航權開放、26國免簽、空域開放”等優惠政策的支持下,繼亞龍灣旅游區成為中國度假高地后,2007年,承載著三亞成為世界頂級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度假都市夢想的海棠灣正式開建。

      隨著中國度假休閑游、中國生態旅游年和世界旅游旅行大會陸續落戶三亞,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中國人居環境獎”、“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內最佳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紛至沓來。

      “三亞一直引領著‘中國式度假產業’的發展,推動著中國觀光旅游的持續升高,承擔起中國度假‘金字塔尖’的重任。”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吳文學說。

      旅游營銷:30年創新

      回溯三亞旅游30年,“2004年中國新銳榜”評選頒獎大會上的一段小插曲頗有意思。

      在“城市秀”的獎項中,上海、廣州、蘇州、成都、三亞為5大候選城市,前4個城市都是副省級城市或直轄市,但三亞最終脫穎而出。

      作為中國旅游營銷的先行者,三亞用30年不懈地創新,勇擔中國旅游改革試驗田的角色。

      1999年,“黃金周”的概念在全國是個空白,三亞率先提出“做假日經濟文章,促旅游產業發展”的策略。同年,三亞又率先在央視投放“如詩如畫,中國三亞”的城市廣告。

      三亞旅行社協會會長曾紀敏說,那年國慶節三亞各賓館酒店爆滿,有些地方連辦公室都住了人。假日經濟給三亞旅游打開一個新局面。2000年,三亞被國家旅游局、國家統計局確定為首批納入全國假期旅游預報、統計重點旅游城市,天涯海角、亞龍灣中心廣場、南山成為首批納入全國假日旅游預報、統計的重點景區。

      伴隨著《請到天涯海角來》的熱情邀約,三亞又成功讓“注意力經濟”的概念載入中國旅游營銷史。

      2003年當“非典”肆虐全國時,作為“無疫區”城市,三亞向來自全球112個國家、參加世界小姐比賽的佳麗敞開最熱情的懷抱,展示“健康島”的形象。

      2000年以來,三亞先后成功舉辦了中國“新絲路”模特大賽、5屆世界小姐總決賽、200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中國電影百年慶典、沃爾沃帆船賽等百余項(次)國際大型節慶賽事活動,使三亞迅速成為全球矚目的美麗之都、魅力之都、時尚之都。

      2000年,三亞根據自身的環境優勢和特點,成功舉辦“新千年第一縷陽光全球電視直播活動”;2008?年奧運圣火“鳳還巢”鹿城境內成功首傳,更造就了三亞“第一注意力經濟”。

      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表示,經過一系列的大型活動,三亞已從原來的一個“漁村小妹”演變為一個“國際美女”,探索出一個以大型國際性賽事帶動城市發展的三亞經驗。

      椰風海韻,禮樂莊嚴。2008年,三亞因“最美國事活動”而名聲大噪。憑借2008年境外游客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的驕人業績,三亞開始成為全國入境旅游接待主要城市。

      一系列大型活動的舉辦,城市有了名氣,但如何讓更多的游客充分感受鹿城魅力?三亞開始在全球開展旅游營銷。

      今年5月23日,山城重慶。三亞集結萬寧、五指山、東方、陵水、保亭、樂東等周邊市縣,首次正式攜手開拓夏季旅游市場,積極發動航空公司、景點景區、酒店客棧、康體娛樂、郵輪游艇等旅游全要素企業,推廣家庭親子、夏令營、婚慶蜜月、畢業季、會獎旅游、高爾夫、海洋旅游和低空旅游等百余個夏季旅游特惠產品。

      這項活動名叫“清涼一夏”,從2007年啟動至今,三亞走進了20多個國內城市,改變了許多人對三亞夏季的傳統看法。去年10月底,三亞主動作為,將萬寧、五指山、東方、陵水、保亭、樂東等周邊六市縣集結旗下,開始邁出區域旅游發展一體化步伐。

      三亞市旅游委主任周春華透露,自1990年代以來,三亞已組織上百個旅游促銷團出訪亞歐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各種旅游宣傳活動。通過在南京、上海、重慶、西安等主要客源城市開展宣傳活動,使三亞客源市場從長江流域呈扇形向東北、西北地區擴展;借助“請進來”的活動平臺,源源不斷的旅行商和媒體考察團已經成為連接三亞與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橋梁。

      旅游增效:30年轉型

      三亞旅游,是先行者,是探路者。

      1996年1月1日,中國度假休閑游開幕式在亞龍灣舉行,三亞被寄予了向“中國度假旅游金字塔的塔尖”沖刺的厚望。

      然而,好事多磨。1999年,時任三亞主管旅游副市長的吳文學就碰到城市爛尾樓遍地、旅游業“三角債務”一堆等棘手的難題。

      “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吳文學說,三亞隨后在全國率先實行“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行,以“成本價銷售”和“最高經營價銷售”的管理辦法;同時,收取主導產業的價格調節基金,調控產業發展與百姓受益的關系。

      事實證明,三亞“做假日經濟文章、抓旅游市場規范、促產業升級轉型系統工程”的戰略是正確的。僅2000年,旅游旺季延長、產業整體效益、客源結構、市場規范等方面皆迎來“滿堂彩”。

      2000年調控市場促產業升級只是三亞旅游“轉型增效”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個戶籍人口僅58萬的城市,面對季節性人口膨脹,三亞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強調效益成必然。

      1998年,三亞首次提出“以旅游產業的升級換代帶動三亞經濟的全面發展”;2004年,三亞又明確提出建成“一市”(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兩都”(休閑之都、度假之都)、“三中心”(時尚中心、購物中心、會展中心)目標,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增效、協調發展”的發展戰略;2010年以來,三亞市市長王勇多次在全市重要會議上強調“通過整改實現旅游品質的升級,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讓游客明白消費、高興消費,真正實現三亞旅游的轉型增效。”

      豐富旅游產品,讓游客玩得開心成為首要抓手。三亞市旅游委調研員唐嗣銑認為,自2010年起,三亞著力推動大旅游融合發展,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文化旅游方興未艾,免稅購物旅游不斷創新,水上飛機、直升機等低空旅游產品從無到有,游艇、郵輪等海洋旅游新業態產品發展步伐加快……

      同時,三亞也強化旅游服務。三亞市旅游委副主任鄭聰輝說,從1998年起,三亞建立旅游服務承諾體系,率先發布度假舒適度體系等旅游服務與管理工程,制定76項旅游標準體系框架和30多項地方旅游標準;2001年,隨著自由行的發展,三亞又著手構建散客服務體系。

      今年春節黃金周,由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吳巖峻部署,多部門聯動,三亞重點開展旅游市場整治,并交出“滿意答卷”。面對“成長的煩惱”,旅游市場管理成為三亞的必修課。自1996年設立三亞市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開始,三亞每年都有整治旅游市場的專項行動。

      推出海鮮排檔電子點菜系統和微信、短信海鮮價格咨詢方式,制定假日期間旅游飯店標準客房核準備案銷售價格,率先成立旅游巡回法庭和三亞市旅游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三亞一直在努力。

      三亞市副市長許振凌介紹。1987年三亞接待過夜游客13.99萬人次,2013年達到1228.4萬人次;1997年全市旅游總收入9.72億元,2013年為233.3億元。

      三十而立,三亞旅游正當年,大三亞旅游圈前途光明。

      (本報三亞5月29日電)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