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眾在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龜鱉博物館參觀
?
?
1.2億年前的龜化石? 蘇曉杰 攝
?
?
黑凹甲陸龜(標本),亞洲體型最大的陸龜,俗稱靴腳陸龜? 蘇曉杰 攝
?
?
三線閉殼龜, 俗稱金錢龜標本? 蘇曉杰 攝
?
?
大頭扁龜(標本), 俗稱平胸龜、鷹嘴龜? 蘇曉杰 攝
?
?
四眼斑水龜(標本), 俗稱六眼斑龜? 蘇曉杰 攝
?
?
扁頭長頸龜(標本),俗稱西氏長頸龜 蘇曉杰 攝
?
?
龜鱉,在地球上生存了2.2億年。我們的祖先,曾以龜甲載文、以龜甲占卜、以龜甲入藥、以神龜鎮宅、仿龜甲制作戰衣……。在中國,沒有哪一個真實存在的物種,像龜這樣,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醫學起源、飲食習慣聯系如此緊密。
為了研究龜類起源與發展,更好地保護這一古老的物種,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史海濤教授歷經20余年的研究和努力,建立了我國唯一一座專業龜鱉博物館,從世界各地收集了近300多種占世界龜鱉總種類90%的照片、大量中外文圖書資料和龜類化石、150多種2000余號龜鱉標本。這些龜標本,用曾經頑強的生命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古老生物進化的傳奇故事。
走進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龜鱉博物館,一進門,一只霸氣的大鱷龜四足伸展、昂首立在展臺上。“這是一只體重有100多斤的顎龜。它是在養殖場死亡后,被制成標本的。”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史海濤教授告訴記者。
“博物館的龜類標本都是我在20多年科研工作中,通過收集執法罰沒死亡的龜和養殖場死亡的龜制作成標本,還有一部分是通過標本交換或者市民養殖寵物龜死亡后送來的。”20余年的積累和制作,史海濤終于建成了這個頗具規模、國內唯一的龜鱉類專業博物館。
鎮館之寶
四具1.2億年前龜化石
博物館右側一角落,安放著鎮館之寶,四具1.2億年前的龜類化石。
化石上能清晰地看見四只史前龜,它們的頭、身體、爪子、尾巴,與現在的龜并無明顯區別,但尾巴和爪子似乎比較長。“這四具化石分別是遼龜屬、鄂爾多斯龜屬、滿洲龜屬種類的龜,它們保存完好,完整地再現了1億多年前龜的形狀。”史海濤說,龜是從史前遠古走來的物種,迄今發現最早的龜類化石是2.2億年前上三疊統地質時期的德國原顎龜。
“龜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物種。你看它全副武裝,背、腹、頭、足,甚至尾巴都覆蓋著厚厚的堅硬的鱗甲,在野外,成年的龜幾乎沒有天敵。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龜又練就了長期不攝食也不餓死的本領,所以,能走過數億年幸存下來。”在史海濤眼里,龜通過了冰河時期、全球溫度升高、干旱以及地殼變遷等種種考驗,是生命世界的偉大奇跡。
“雖然進化極其緩慢,但早期的龜與現在的龜,還是有進化的改變。”史海濤介紹,在距今3億年前的石炭紀后期,地球上出現了爬行動物,有一類被稱為無孔類的類群,其特點是頭骨側面除了眼窩和鼻孔之外,并沒有其他的孔,龜鱉類在分類學上就被列在了爬行綱下的無孔亞綱,隸屬龜鱉目。
對于龜,人們最為熟知的是它生緩慢、耐饑餓、長壽、四肢和頭脖都能縮進殼內等特性,但事實上,龜的遠古祖先并不具備這種“龜縮”本領。比如,龜的遠古祖先原顎龜的頭和四肢不能縮進殼內。
“最早的龜主要棲息在沼澤和陸地區域,過著半水棲生活。后來,才進化成適應不同生境的龜。”史海濤說,隨著生境的改變和種群遷移擴散,生活在森林、草原、沙漠中的龜演化成完全陸棲的龜,而到河流、湖泊的龜則成為淡水龜,到海洋生活的龜則成為海龜。
又因為環境不同,它們的外觀有細微區別。比如,為了減少水中游動的阻力,水龜的背甲一般較扁平;而陸龜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其它動物傷害,背甲相對飽滿而高聳;海龜要在茫茫大海中洄游數千公里,四肢不僅扁平闊長如槳,而且腳趾間有蹼相連。
“雖然不斷有新種龜化石發現,但龜類起源仍然不明確。”對于龜類的科學研究,史海濤認為,人類仍然知之甚少,還有許多待解之謎。
6大洲30多個國家
150余種標本展示龜多樣性
生性兇猛的顎龜、性情溫馴的中華草龜、花紋繁復的麗箱龜、長相奇特的側頸龜,還有全球最瀕危的三線閉殼龜(俗稱金錢龜)……龜鱉博物館收集了
6大洲30多個國家的150余種龜鱉標本,占全世界龜鱉種類的一半。
收集到這么多龜鱉標本非常不易。史海濤告訴記者,早在1997年,他就著手籌備龜鱉博物館的建設,最重要的三大目的是:科研、教學和科普教育。經過近20年努力,終于在2012年建成了龜鱉博物館,分為展覽室、儲藏室、資料室三大部分,面向公眾開放的便是這個標本展覽室。
“龜的種類非常豐富。”史海濤介紹,目前全球現有龜鱉目動物共計14科326種,中國是世界龜類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6科31種,海南野外自然分布的龜有6科16種。
龜鱉博物館于1997年收集的第一號標本便是生活在海南的四眼斑水龜。這是一種奇妙的龜——它們的頭背面有兩對環中套環、色彩絢麗的斑紋,像四只直直盯著你的眼睛。不過,四眼斑水龜個頭較小,成年龜一般體長約12厘米,生性也很機警,極不容易捕捉。為了獲得四眼斑水龜的標本,史海濤帶著學生,在瓊中灣嶺一帶大山的溪流邊,反復蹲守、誘捕數周才得到。
博物館里還有幾只珍貴的三線閉殼龜標本。三線閉殼龜生活在我國兩廣、福建、海南、云南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國外分布于越南、老撾等國家。由于背甲色澤鮮艷,頭頂金黃色,被人們俗稱“金錢龜”。長期以來,三線閉殼龜被認為有極高的營養滋補價值和防癌作用,加上不良商家的惡意炒作,市場上價格一路飆升,達到上萬元一斤。以致三線閉殼龜野外被過度捕捉,幾近滅絕,被國際組織宣布為全球最易瀕危的25種龜類之首。
史海濤隨手拿起一只龜的標本。“這是生活在非洲的餅干龜。你看它和其它龜不一樣,形狀扁平似餅干,身體的厚度僅僅比頭高一點點。腹甲也比較柔軟。”餅干龜這與眾不同的長相,就是因為它們生長在多巖縫的環境中,薄薄的身體可以擠進極細小的巖縫,從而把自己妥妥地保護起來。?
“漢字龜的寫法變化多樣;我們在一些古典建筑中,也經常看到龜的雕塑,用以鎮宅避邪。”在深入研究龜鱉的生態習性之外,史海濤還研究中國傳統的龜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甲骨文。在商朝廢墟中發掘出大量刻著文字的龜甲,上面記載著占卜、戰爭、祭祀、天災等當時國家的大事。在龜鱉博物館,還展示了中國傳統龜文化的發展演變,甲骨文龜字的寫法等。
另一間接體現就是對龜圖騰的崇拜,比如龍生九子的屃赑,就由龜形變化而來,代表著強勁有力,堅固壯實,常見于宗廟碑刻之下;而龜甲具有強大自我保護能力的奇特復雜結構,在人類認識能力較低的時代被視為神力,龜甲常用來占卜吉兇;龜又是較為長壽的動物,被視為吉瑞之兆。
“傳統文化有其兩面性,龜鱉被人們推崇到特殊的地位,加上認識的局限,傳統龜文化中就存有對龜的誤解。”比如,人們認為龜很長壽,吃龜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但史海濤的研究卻表明:龜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長壽,有據可查的龜的最長壽命是170年左右,學術界推測長壽的陸龜壽命可達300年,一些關于500年、1000年神龜的傳說、報道,往往是道聽途說、穿鑿附會。千年王八萬年龜的傳說則是因為龜的確長壽而被夸張的說法。
龜鱉能治百病的說法也不科學。史海濤對龜鱉解剖,對其龜甲、肉質進行檢測分析,發現龜的營養價值并不比普通的魚蝦雞鴨營養價值高。相反由于現代環境普遍受到污染,生活在野外的龜不僅寄生蟲多,而且由于它處于食物鏈高端,加上比其他動物長壽,體內富集的重金屬及農藥化學物的污染遠遠高于畜禽魚蝦。
“建設龜鱉博物館,就是通過對龜類這一古老生物的進化史和物種展示,糾正傳統文化中的偏見和誤解,喚起人們保護龜鱉的意識。通過不同龜鱉類標本的展示,向學生和公眾普及龜鱉類動物常識,起到宣傳保護龜鱉動物的良好社會效果。”史海濤告訴記者。
?
相關鏈接:
海南建我國唯一一座專業龜鱉博物館 藏150多種標本?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