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企業失信行為,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其目的還在于增加企業失信成本,從而倒逼企業合法經營、誠信經營,進而推動社會誠信建設。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還有一些企業及其經營者不講誠信、不守法規,存在偷稅漏稅、欠債逾期、拖欠工資、欺詐消費者等失信行為,使得“老實人吃虧”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記錄平臺,及時向社會公布失信企業黑名單,并讓相關部門對進入黑名單的企業聯動實施懲戒性措施,有利于提高企業及其經營者的失信成本,激濁揚清,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海口市建立統一的征信平臺,曝光失信企業黑名單,有助于在全社會營造講誠信的氛圍。當前,海口市失信企業黑名單原則上以季度為間隔進行公布,每批次公布50個。但失信企業的數量不太可能每次都是整數,不設公布數量的上下限,有多少公布多少,更為適合實情;公布頻次也可以不拘一格,盡可能地做到實時公布,以防因市場的滯后性,阻礙了企業和公眾及時、準確獲取相關企業的失信信息,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當然,企業失信不能止于曝光,曝光黑名單只是第一步,目的在于促進信息公開,使公眾能夠更全面、更便捷地獲取相關企業信用信息,并基于這些信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甄別優劣,從而做出更加精準、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決策。建立統一的征信平臺之后,企業信用一查便知,有利于降低社會互信的風險,為“老實人”建立一道“防護網”。
曝光企業失信行為,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其目的還在于增加企業失信成本,從而倒逼企業合法經營、誠信經營,進而推動社會誠信建設。加大企業失信成本,一方面要強化聯合懲戒機制,不僅要依法處理失信企業違法違規行為,還要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銀行貸款、新企業注冊等方面合理設限,使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另一方面,還需政府相關部門強化誠信教育,使企業、個人養成先看企業征信情況,再做交易決定的好習慣。此外,還應對企業信用信息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對于嚴重違信、存在交易風險的企業,征信平臺應當及時向社會發布市場預警信息。如此,企業就不敢不重視誠信聲譽,更不敢輕易發生失信行為。
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并非要將失信企業“一棍子打死”,也并非要讓其“遺臭萬年”,因而,還應建立相應的企業信用修復機制。如對企業社會捐助等行為予以適當信用加分。唯有失信企業不被“一黑到底”,才會有改正動力,才不會“破罐子破摔”;曝光失信黑名單才能真正發揮出懲戒教育作用,鞭笞失信企業“迷途知返”,共筑誠信社會。
?
相關鏈接:
“誠信為本”營造良好發展軟環境 成海口旅游生命線海口市“誠信紅黑榜”名單公示(一)教育部提醒考研考生誠信考試勿信“助考”詐騙信息實在做人用誠信傳承百年老字號?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