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蒙發祥 (1944-2015)
霧鎖山村 蒙發祥 作品
本系列作品均為蒙發祥山水畫作品 海口美協供圖
3月15日,海南書畫界聞悉噩耗:知名本土畫家蒙發祥逝世。
蒙發祥憑借其獨特的“朦朧”畫風,其追尋清幽靜寂的藝術取向,以及其淡泊溫厚的為人,頗為海南書畫界所稱道。他的作品曾入選國家、省級展覽及報刊發表、獲獎并在國外展出。
“野草先生”,是蒙發祥的別稱。對于蒙發祥的這個別名,畫家楊毅有著如此解讀——取名“野草”,意示自己的畫不合時人目,難“登堂入室”;另則藝術素有“朝”“野”之分,取名“野草”,又意示自己不急功近利。
野草,從不急于與眾多奪目的鮮花爭艷,卻也從不放棄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也許只有這“野草”二字,才最能體現蒙發祥其淡泊謙遜的秉性,以及其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與執著。
“朦朧”畫風彰顯個人獨特藝術追求
出生于1944年的蒙發祥幼年受楊毅之父楊化人的啟蒙,因此,楊毅與蒙發祥的友情在兒時早已扎根。對于蒙發祥的為人與藝術造詣,楊毅可謂為最為了解的人之一。
在蒙發祥逝世之后,楊毅受其家人之托,為蒙發祥寫下了這樣的墓志銘:蒙發祥先生是海南富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從藝六十載,堅持不輟,其朦朧畫風,彰顯個人獨特的藝術追求,博得好評。他猶精山水,學古不守,屢辟新意。觀其畫,大有黃賓虹之渾厚,陳子莊之簡約,傅抱石之灑脫,新安畫派之雅趣。數十年磨練,功力深湛,筆遒墨精,線條熟巧,善用淡墨,淡中見清雅,平和可親。畫中時時凸現中國文人的傳統氣質和涵養。近年,追尋清幽靜寂的藝術取向,藝術思維之空靈和頓悟使之佳作不斷。晚年,狂熱于變法,欲將海南一方山水融入自己的筆墨中,可惜壯志未酬身先瘁,留下無法完成的答卷。
楊毅回憶,蒙發祥經常跟人開玩笑:“我姓蒙,我的畫也是朦朧畫。”楊毅認為蒙發祥畫作中表現的物象都隱隱約約,現沒相間,似而非似,妙在“朦朧”中,這與國畫大師齊白石提出“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觀念雖名不同而義相同。
“蒙發祥先生畫風淡雅,體現一種朦朧美。”海口市美協主席王銳表示,在中國畫中,淡墨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對淡墨的追求,則恰恰是蒙發祥獨樹一幟的地方,“蒙發祥先生的淡墨中又有千萬種變化,這其中不單是筆墨的變化,還有趣意的變化。他還十分講究現代繪畫構成的簡潔美。”在王銳看來,蒙發祥的獨特畫風并不是刻意之作,而是出自內心的感受和自身閱歷,同時也是其為人淡泊明志、隨和不爭的體現。
搜盡天涯打草稿
“我和發祥相識六十余個春秋,我們不僅是畫友又是知音。”令楊毅印象深刻的,是蒙發祥作畫的一枚壓角章,其上曰:“三更燈火五更雞”,“這大概是他對藝術執著追求的心跳吧。”在世時,蒙發祥常言:“我不是科班出身,就得加倍努力,下苦功硬拚。”楊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六十余年來,不管在軍營當兵或是在車間印刷,蒙發祥總是筆不離手,墨不離紙,與丹青結深情。
對藝術家們來說,沒有生活的藝術是僵死的藝術,“閉門造車”是死路一條。“搜盡天涯打草稿”,楊毅說,在近10年中,蒙發祥曾多次環島寫生,獵取素材,“他曾說:‘作為海南畫家不去畫海南題材實愧作海南子。’。”
“蒙發祥先生對海南有著深深的愛,他幾乎走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將海南的地理、文化和山水作為物象進行創作。”小丘陵、椰林、灌木叢、漁港……蒙發祥畫作中所展現的,無不是海南司空見慣的事物,這讓同為海南人的王銳倍感親切。
由于海南給人的印象大多是色彩鮮明濃重,因此,很多畫家都選擇濃墨重彩來描繪海南。而在蒙發祥筆下的海南,卻展現出了一種水汽朦朧之美。蒙發祥將他對海南的山山水水的萬縷情絲,化成了那筆墨之下的動人畫卷,看似平凡卻能滲入人心。
蒙發祥對海南的熱愛,不僅表現在其畫作中,也表現在其不斷推動海南美術事業發展的努力中。王銳介紹,在1997年至2007年間,蒙發祥曾擔任海口市美協副主席。這10年間,在極度缺乏經費的情況下,蒙發祥依然組織了多次對外交流活動,對海口乃至海南的美術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淡泊一生卻永存人心
在與蒙發祥相識的40多年中,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省美協副主任王家儒將蒙發祥視為自己的師長,甚為敬佩。
在王家儒的心目中,蒙發祥的為人,也如他的畫作一般,淡雅,溫厚。
“有些畫者一生憑借外力轟轟烈烈,有些畫者一生善于炒作風光無限,走后很快被歲月遺忘;有些畫者一生似乎平淡無奇走后卻永遠活在朋友們的心里。發祥先生當屬后者。他以自己的人品、畫品在素潔的宣紙上寫下真實的一生,雖微不足道卻淡得雋永。”王家儒如此追憶這位師長。
“蒙發祥先生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不爭名利。”王銳同樣將蒙發祥視為極為值得尊重的前輩。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蒙發祥對藝術的追求,也為海南的畫家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
相關鏈接:
瓊筆繪丹青:海南美術在古代、民國和當代的變遷瓊筆繪丹青——從民國到當代的海南美術名家瓊筆繪丹青:海南美術在古代、民國和當代的變遷2014海南文化7宗“最” 海南美術讓人驚喜?海南美術:納百川之藝 展海南情懷?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