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妚大(右)和謝文經(中)在一起 ?陳蔚林
????1950年以后,海南島上不斷誕生黎族“新民歌”,如《叫儂唱歌儂就唱》《久久不見久久見》《五指山上五條河》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曲目,它們在傳承黎族民歌傳統經典曲韻的同時,也反映了黎族人民對新生活的贊美,王妚大、謝文經等黎族歌手或黎族歌曲音樂人,也深深地烙在音樂愛好者的記憶深處。
????“叫儂唱歌儂就唱……”站在一片喝彩聲中,久負“黎族歌后”盛名的王妚大眉眼之間蕩起一縷秋波,百靈鳥一般清甜的嗓音便流淌出新社會、新生活帶來的無盡歡欣,“要唱什么歌?儂要唱,社會主義好;儂要唱,共產黨的領導好;儂要唱,毛主席的恩情長……”
????這是1959年3月,王妚大代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什運村的婦女姐妹,赴縣城參加全縣婦女大會時,演唱《叫儂唱歌儂就唱》的場景。
????海南島解放初期,類似的黎族“新民歌”不斷涌現,傳承著黎族民歌的老經典,也歌頌了黎族人民的新生活。
????叫儂唱歌儂就唱
????可以說,那首新編的《叫儂唱歌儂就唱》是王妚大帶給海南黎族民歌的驚喜與新生。
????在去縣城前,什運村的婦女主任曾提醒她,“你是黎族的著名歌手,到了會上大家肯定會叫你唱歌。今時不同往日,你不能再唱那些老腔調,要準備幾首新歌獻給大家。”
????王妚大沒有應聲,但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半個世紀過去了,有幸目睹那一幕的人們仍然記得,會場上霎時鴉雀無聲,所有人的心都隨著那曲打破常規的贊歌飄向了遙遠的北京。
????原來,舊社會黎族人民生活貧困,只有民歌屬于自己,無論紅白喜事、喜怒哀樂都用歌聲來傳情達意。雖然目不識丁,但極有天賦的王妚大9歲即能歌唱,13歲便名揚黎寨,熟識的黎族民歌歌調多達30余種,種種順手拈來。
????“王妚大雖然出類拔萃,可并不形單影只。當時,幾乎每個黎村都有一批能歌善舞的阿哥、阿妹,應該說,歌唱就是黎族人民的一種交流方式。但是,要說黎族新民歌創作和演唱,她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深受王妚大影響,走上少數民族民歌采擷、創作道路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何丕杰說,彼時,黎族民歌多以黎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感傾訴為主題。以解放后的新社會、新生活為主題創作和演唱黎族民歌,王妚大確是那個“吃螃蟹的人”。
????海南省舞蹈家協會原副主席吳名輝這樣評價王妚大:“她不但能緣事而發,嫻熟地依曲填詞,還能將不合節拍、不合韻律的長短句巧妙地安上襯詞襯字、雙聲疊韻等方法配曲而唱,已然超越了傳統黎族民歌單一既定的表達方式。”
????據悉,早在1953年,海榆中線修筑開通之際,曾日日目睹解放軍為農民開山鋪路的她,就觸景生情創作了一首《解放大軍真是好》,號召黎族民眾去歌頌那群“最可愛的人”。
????許是詞曲發自肺腑,王妚大新編的《叫儂唱歌儂就唱》博得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從此在黎族地區口口相傳,“每逢集會必然有人演唱”。尤其在1960年,此曲被原海南歌舞團搬上舞臺之后,更是廣為人知,堪稱上個世紀的海南經典民歌之一。
????久久不見久久見
????同為什運村人,何丕杰與王妚大頗為熟識。可以說,是自小聽著她的民歌和故事長大。他記得,王妚大的名聲漸起之時,就開始有各地文化館邀她去當民歌老師,教授當地青年創作和演唱。
????盡管數十年來,能喚王妚大一聲“老師”的人已是數不勝數,但稱得上“用一輩子跟她學唱歌”的不過寥寥數人,其中,又以被譽為海南本土音樂泰斗的謝文經最為專注。
????“謝老其實是臨高人,在他不懂得黎族方言,而臨高有哩哩美漁歌這樣優美的本土音樂的情況下,仍然甘愿一生追隨王妚大,以海南黎族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創作為己任,實在難能可貴。”何丕杰告訴記者,謝文經與王妚大年齡差距不大,卻終生尊其為師,每來瓊中采風、演出,總要提早一日或逗留一日,專程到王妚大家中拜訪。倆人見了面,搬來兩個板凳坐下,以歌會友一唱就是一整天。
????在其他黎族地區采風時,每到一個村子,謝文經也總是剛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去找村民學歌。就這樣日積月累,他學成了黎族民歌的“活字典”,改編、創作的《久久不見久久見》、《舂米謠》、《黎家姑娘》等經典歌曲婉轉、深情,數十年過去仍然縈繞于瓊州大地。其中,又以他在1987年去五指山地區采風時改編的《久久不見久久見》流傳最廣。
????謝文經生前接受采訪時透露,這首歌真正走紅,是在1989年。當時,有位商人要出版海南話歌曲磁帶,看中了《久久不見久久見》。于是,他把歌詞進行了修改補充,并交給原海南民族歌舞團歌手陳忠演唱,結果出人意料:不僅磁帶大賣,這首歌還被改編成好幾個版本,有獨唱、有對唱、還有合唱等。再后來,為了方便傳唱,普通話版本也應運而生了。
????那幾年,海南各地每逢節慶或晚會,《久久不見久久見》是必唱曲目。接待島外賓客時,導游都會在大巴車上為他們演唱這首歌曲。直到現在,它仍然是介紹海南音樂文化的窗口之一。
????“我省文化事業不斷發展,但《久久不見久久見》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被不斷繼承發揚,影響力也隨之不斷擴大。”何丕杰舉例,在我省多個獲得國家級榮譽的舞臺項目,如原創人偶劇《鹿回頭》、大型歌舞詩《海南島》等,均有《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曲調穿插其中。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天涯海角鹿回頭,回頭一笑留絕戀……”原創人偶劇《鹿回頭》中的插曲《天涯鹿回頭》,就用這似曾相識的曲調“喚醒”了觀眾的耳朵,也讓這首古老的黎族民歌,重新煥發了迷人的光彩。
????傳播方能彰顯音樂魅力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曹量研究發現,黎族民歌幾乎和黎族人的歷史一樣悠久,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征和黎語方言生成的語匯樂調。但自漢代以來,隨著黎漢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漢詞”(海南話)對黎族民歌開始初顯端倪;到了唐宋以后,“漢詞黎調”就已經被大量使用在黎族民歌當中。尤其是漢化程度較高的黎族地區,民歌用“漢詞”來演繹更是屢見不鮮。
????到了近代,特別是革命戰爭時期,黎族民歌又有新的發展。以革命的內容和昂揚的格調,取代了常見的如泣如訴的吟嘆和抒情,“華麗轉身”成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武器。“《五指山上五條河》等歌曲,就洋溢著堅定樂觀的革命熱情,表達了黎族人民堅強的革命信念。”何丕杰說。
????曹量接著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后,各民族都有歌頌黨、歌頌新中國的“新民歌”涌現,其中不乏傳世經典,“這不僅是受文化大背景影響,也是當時的創作者們的真情流露。”這些歌曲之所以傳唱至今,除了歌曲自身底蘊深厚、朗朗上口且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之外,還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優秀藝術家的挖掘和傳承,“應該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孤芳自賞,只有在傳播過程中才能彰顯其魅力和價值。”
????他舉例,耳熟能詳的《萬泉河水清又清》作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一個經典的段落,就是取材借鑒于在五指山地區杞方言的黎族民歌“五指山歌”,其音樂語言體現出鮮明的黎族音樂風格和特點,這是在大時代背景下涌現出來的“新民歌”。隨著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國內外的長演不衰,加上各種現代媒介的驅動,曲調漸已深入人心,成為了海南,尤其是黎族音樂文化的一張名片。
????“民歌的原有生態其實是很脆弱的,需要我們去自覺地保護和傳承。”說到這里,曹量透露幾分擔憂,“當越來越多黎族年輕人涌入城市務工、定居,愿意潛心繼承和發展本民族傳統音樂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誰都不愿看到,黎族民歌——這朵帶給中國樂壇諸多驚喜的民族藝術的奇葩,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曾經燦爛的花期。
?
相關鏈接:
《王國興》海口首演 瓊劇板腔中融合黎族民歌黎族民歌掀起的“海南狂熱”沖出海南闖入美國 梁偉琪唱響黎族民歌8歲女孩黎族民歌手陳清雨:長大考音樂學院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