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5/26/42ca769595d649f70aba4cbfc05de5e1.jpg)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5/26/662fb0140397e6935ab4d736d6f0a23c.jpg)
西沙群島地處南海航線要地,海上貿易頻繁,水下文化遺存豐富。20世紀70-80年代,漁民海上作業時在北礁、珊瑚島等海域時有陶瓷器、銅錢、石像等水下文物的發現。第一次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始于1996年4-5月間開展的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工作,這也是中國南海諸島考古項目的一部分,由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成了西沙群島文物普查隊,對西沙群島所屬島嶼和沙洲、礁盤進行了系統的陸上和水下文物普查,水下考古調查主要在浪花礁、華光礁、金銀島、羚羊礁等島礁的礁盤附近開展,發現沉船遺跡和水下遺存地點8處。
保護我國南部疆土水下文化遺產的完整,是我們維護、捍衛海權和領土完整的一部分。30年前,一群中國的考古學家以實際行動驗證了這一真理。
1974年3月至5月,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隊員,乘坐漁船開赴西沙群島,在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和廣大漁民的支持下,對西沙群島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考古調查。
這次考古調查有著特殊的背景。上世紀50年代后期,南越當局先后侵占了永樂群島的珊瑚島、甘泉島、琛航島和金銀島,公然向中國提出領土請求。之后,圍繞中國南海諸島的紛爭一直不斷。1974年1月,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對入侵西沙永樂群島海域的南越軍隊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隊員,先后于1974年和1975年對西沙群島的多個島嶼展開了考古調查,在甘泉島西北端發現了唐宋兩代的居住遺址,證明西沙群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1998年12月18日-1999年1月24日,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和海南省文物管理辦公室聯合組成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工作隊,對西沙群島水下文物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以北礁為主,發現3處沉船遺址和5處水下文物遺存;永樂環礁一帶則有石嶼一號沉船遺址、曲手頂一號地點和銀嶼的3處文物遺存;華光礁發現1處南宋時期沉船遺址,因受破壞嚴重,而對其做了搶救性試掘。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