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豐收的梯田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吳建華 張杰 攝
??? 農業文化遺產
活態保護農耕文明
土地,既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與當地民風民俗的發源緊密相連。柯佑鵬說,農業文化遺產是融活態性、動態性等特點為一體,包含生物資源、生態景觀、民俗文化、傳統村落、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等在內的復合型農業生產系統,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
與實體農業密切相關的精神層面的內容,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如傳統知識、節慶日、民俗歌舞等。每項農業遺產都是一個完整系統,實體農業與民俗文化不可分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文版專家委員會委員劉紅嬰說,不同的農業實體,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依賴其相應的農業實體。
在海南島這片土地上,先民們在勞作時,也創造出了不少的習俗文化,孕育出了獨特的農業文化、民俗文化。參與海南農業文化遺產調研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胡盛紅說,例如五指山市牙胡梯田稻作系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長期梯田耕作過程中,黎族人民就創造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人文藝術,黎族舂米舞、“牛日”、“三月三”等烙上了梯田農耕文化的印記,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理念。
據牙胡村民介紹,在風調雨順、豐收季節,村里婦女在繁忙的舂米勞動中,流露出豐收的喜悅情感,敲擊舂桶以為音樂、并跳起歡快的舞蹈。
在海南苗族村莊則沿襲著“吃糍粑不拍灰”、“不能踩三腳”等生活習俗。據傳,早年正月間,苗家人正圍著火爐烤糍粑,突然聞訊財主來了,一家人各抓一塊糍粑奪門逃跑,邊跑邊吃,顧不上拍去糍粑的灰,結果避免了一場劫難。以后為了紀念祖先,苗家人吃糍粑不拍灰就成了習慣,把不拍灰的糍粑給客人吃,則表示親熱,意為把客人當作一家人。
海口火山古荔枝群農業生態系統上,則保留了火山人創造的石頭文明。走進榮堂村、儒豪村,其房屋墻體和路面全部是玄武巖石砌成,古色古香,嘆為觀止。村里一棟房子就是一段歷史,從外面看,石頭墻外表平整,每塊石塊卻呈不規則的形狀,石頭之間不用泥灰粘合;從里面看,石頭墻卻凹凸不平,石頭之間漏進光線來,就像一張大篩網。不僅房屋,農具、家具也有不少是以火山石為原料,如石磨、石臼、石舂、石桌、石凳等。
作為荔枝原產地之一的海南,更是留下了不少的荔枝詩詞。明代正統年間,海口瓊山詩人邢宥的詩提到“匝花海上瓊芝秀,含液枝頭錦荔嘉”。而海南瓊山籍的明代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在離鄉之后,還念著“故鄉?荔子正嘗新”的佳事,并作有《荔子》詩:“世間珍果無加,玉雪肌膚竄絳紗,一種天然美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表示,和其他遺產相比,農業文化遺產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保護的是一種農民仍在使用并且賴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民就是以“村民”的身份呈現給游客,而不是變成景區內的“演員”。
海南農業文化遺產?
有待重新挖掘
農業文化遺產對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傳承民族文化、開展科學研究等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調研中也發現,我省不少農業文化遺產遭到破壞。
“可惜,可惜了!”在對羊山古荔枝群農業生態系統進行調研時,不少專家感嘆道:永興鎮建中、羅經、永秀村等,曾經隨處可見的百年以上荔枝樹,如今砍伐嚴重。調查發現,在1950-1970年代調查的優株中,如今許多已不復存在。“南島無核荔枝母樹,2009年被砍掉了。”海口市農業局總農藝師王宙遺憾地說。
據介紹,至上世紀60年代,羊山地區有野生荔枝母本群6萬畝之多,形成了世界罕見的野生荔枝母本群,有130多品種,其中58個品種為優良品種,是中國乃至世界有名的荔枝種質資源庫,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但是,羊山古荔枝群經過了幾次大量砍伐。王宙介紹,一次是“大躍進”時期被砍伐燒火“大煉鋼鐵”。1990年至今,實生野荔枝生產的果實市場競爭力不佳,而荔枝木材屬于紅木,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農民被利益驅使而砍伐改種或嫁接。
牙胡梯田,也已“衰老”,曾經作為牙胡村糧倉的地位,也日漸衰落。記者在牙胡梯田看到,不少農田田埂崩塌損壞,無人維修,部分梯田被改造為香蕉地,耕地撂荒也越來越多。牙胡村黨支部書記王光村說,種一畝水稻賺不了什么錢,大多數農戶只是作為自己的口糧。香蕉等經濟作物價值高,所以很多農民開始改種。此外,村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到外地打工,留在村子里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上山種田不方便,就撂荒了。
專家們擔憂,如果牙胡梯田得不到保護開發,未來將極有可能堙沒于歷史。省農業廳休閑農業發展局副局長邢詒鐵說,海南農業文化遺產未來在休閑農業開發等方面也是一筆不小的寶貴資源,這些財富需要充分挖掘。
柯佑鵬認為,“海南不少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獨特的農耕文化,而且還有豐富、美麗的生態景觀,是開發休閑農業的很好資源。”
?
相關鏈接: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