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作品《喜得佳偶》
傳承者:希望市場化能夠挽救傳統工藝
“我們村的椰雕加工早就沒有了,從1980年代末就開始衰退了。”近日,當記者撥通海口市龍橋鎮富道村一位老人的電話時,這位老人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些許失落。
讓人們遺憾的是,椰雕工藝當初的輝煌,如今卻只能停留在富道村老人們的記憶里。
“在沒有工業化生產的年代,椰雕最早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日用品出現。而隨著更加便宜、方便的工業產品出現,椰雕的實用性也就逐漸被替代。時代在變遷,很多年輕人也不再有耐心留在村子里學習椰雕,他們更愿意出門打工。”在吳名駒看來,依然只是停留在實用性的椰雕,已經不再適應新的時代。而讓他更加擔心的,是椰雕人才的難以為繼,“雖然現在政府也經常組織一些培訓課程,但是椰雕的學習沒有個幾年是很難學成的,因此那些短期的培訓課程充其量只能培養一些技師,無法進行獨立的創作和創意。”
和椰雕技藝一樣,黎錦染織技藝也一度瀕臨消失的境地,2009年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我們的產品獲得了金獎,但這手工織出來的產品市場卻不怎么理想。”郭凱參選2015中國旅游商品大賽的作品《禪織味》是以傳統手工織出來的黎錦家居四件套,但這類手工織出來的產品銷售情況卻并不理想,“雖然經過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黎錦的傳承如今已經不再成問題,但由于制作周期長、成本太高等原因,制約著傳統手工黎錦的市場化。”早在10年前,郭凱就成立了一家公司,推行黎錦的產業化,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推動黎錦紡織工藝的傳承和推廣。
和郭凱一樣想通過走市場化道路挽救海南傳統手工藝的,還有年輕的海南大學學生馬昕彤。
“海南遵譚的土塘作坊工藝也是海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紅火一時,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大型糖廠的出現,這些堅持傳統手工的小作坊紛紛倒閉,只留下很少一部分依然堅持傳承這種技藝的作坊主。”馬昕彤了解到,在日本和臺灣,手工制作的“黑糖”十分受歡迎,“海南的古法紅糖有著工業化赤砂糖無法比擬的醇香口感和養生功效,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新穎的品牌形式將這種傳統手工藝推向市場。”
旅游專家:對傳統手工藝實施生產性保護
“現在,這些傳統手工藝在保護和發展資金、人才培養、市場營銷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海口經濟學院人文與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旅游研究所所長劉荊洪表示,資金的缺乏、人才難以為繼、傳播形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海南傳統手工藝在當今的發展。
“傳統手工藝的沒落是大勢所趨,在這個充斥著高科技的時代,我們不可能要求這些傳統手工藝還能如以前那般輝煌。而是應該正視現實。”在指出這個現實的同時,陳海洋卻并非抱著悲觀態度,“正是認識到這樣的現實,我們才能有所創新,另尋出路。傳統的手工藝中所沉淀的文化和智慧,只要有所創新,就一定能夠繼續得以傳承。”陳海洋認為,想要振興傳統手工藝,應該將其與市場相結合,“海南是旅游大省,但是在旅游商品方面卻十分薄弱,將手工業與旅游商品進行聯姻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在劉荊洪看來,對傳統手工藝實施生產性保護十分重要,“要將人才、財力和物力集中,根據市場需求預期制定生產計劃,從而達到規模化的要求;要集中最優秀的民間藝人、相關研究專家,成立集中研發部門,在題材、內容、包裝等方面推陳出新;要集中進行市場宣傳推廣和銷售,建立專業完善的市場營銷網絡。”
“要發展傳統手工藝,根據海南的實際情況,還應該順應旅游業‘工藝品加工展演+批、零(銷售)=旅游’的發展趨勢。”劉荊洪以一些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為例,“比如馬來西亞,就會為游客提供參觀錫工藝品加工銷售基地的行程,游客可以現場參觀其歷史悠久的錫工藝品加工藝術,而成品商店就在加工作坊的一隅。”劉荊洪建議,海南也可以構建手工藝品加工參觀游覽景點與購物景點,“比如我們可以建立椰雕工藝品、黎錦工藝品加工參觀游覽景點,組織游客參觀游覽,將手工藝推廣宣傳與旅游購物結合起來。”
?
?
相關鏈接:
海口騎樓老街特色手工藝品店迎來“火熱季”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半數“生存”堪憂海口手工藝品市場如何突圍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臥虎藏龍 手工藝人賣絕活海南文昌:校長借微博叫賣聾啞學生手工藝品文博會辦福彩文化展 彩票手工藝品集體亮相(圖)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