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剛從北京捧回獎杯和證書的鸚哥嶺保護站青年團隊代表,來不及在海口停留片刻,就馬不停蹄地奔往山里。
“收獲‘英雄團體’稱號,實在有點愧不敢當,感覺壓力很大。但這也是對我們的激勵和鞭策,得趕緊回去把手上的工作做好,與當地村民一起繼續守護好那片青山綠水!”赴京領獎的代表之一周薇說。
這群年輕人從大學一畢業就扎根鸚哥嶺,投身綠色生態事業。在科研處于一片空白的群山上,他們深入原始雨林,忘我地進行科研調查;在貧窮落后的黎族村寨,他們傾情助農致富,引導村民保護生態。
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建成了數字保護區,建立了鸚哥嶺動植物檔案館,出版了80萬字的《海南鸚哥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科學論文近40篇,在實踐中總結出以“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鸚哥嶺“TMC”管理模式。
2012年,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青年團隊被共青團中央與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被海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堅守理想、奉獻青春”榮譽稱號,國家林業局授予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全國優秀自然保護區”稱號。
雖然收獲了眾多榮譽,但這群年輕人依然堅守在大山里,不斷探索如何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如何讓當地民眾徹底轉變“放火燒山種稻子,拿起獵槍打猴子,砍下大樹換票子”的生活方式。
繼前幾年推廣稻鴨共育項目后,鸚哥嶺保護站又在周邊村莊推廣了生態養蜂、林下套種益智等生態農業示范項目,效果很好。
保護站如今還在嘗試幫助當地村民發展生態旅游。“我們與一些夏令營和培訓拓展機構聯系,免費幫村民組織客源,所有收入全部由游客交給村民。”保護站站長劉磊說。
去年,保護站社區科和科研監測科在道銀村開展了生態旅游探索,帶領北京的兩個旅游團46人赴道銀村開展綠色旅游,為當地群眾帶來了1.7萬元的經濟收入。“沒想到這一項目大受青睞,今年7月份的旅游已經排滿。下一步,我們將與旅游部門合作,請他們對村民進行導游培訓,以更好地接待游客。”劉磊表示。
通過這一系列的幫扶,現在鸚哥嶺周邊的村民不僅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環保意識大大增強,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保護站的各項工作。
正如保護站代表在北京手捧2014中國生態英雄團體獎杯時坦言:把青春獻給大山不言悔,因為在這里我們收獲了事業,實現了價值!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