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7/27/78f2de6e0f9583c09d10cf284f1e0981.jpg)
丁之樂
??? 透過夾帶雨點的狂風,幾近虛脫的漁民們隱隱看到,那遙遠昏暗的海平面上浮起了一個銀白色的小點。漸漸地,它靠了過來,慢慢顯出船舶的輪廓,幾個鮮艷的大字——“紅旗號”映入人們眼簾。
回憶起1975年1月,第一次出海便在位于西沙群島的浪花礁遭遇臺風,潭門漁民協會會長丁之樂仍心有余悸,“如果不是‘紅旗號’船及時趕到,世上早就沒有我這個人了。”
戰天斗浪直面生死關頭
瓊海市潭門鎮上教村里,一座上了年月的紀念亭面朝大海靜靜肅立。“盧業鳳、盧業梓、王德盛……”30名遇難漁民的名字刻在亭壁之上,留下了生命最為沉重的印記。1975年1月,他們在西沙作業時和丁之樂遭遇了同一場臺風,但不幸的是,他們沒有等到“紅旗號”的救援,全船覆滅。
那一年的1月中旬,一艘裝載鋅錠、鉛錠貨物的大船因偏航在浪花礁觸礁,船主被迫將貨物拋入大海逃生。聚集在西南中沙群島的漁民紛紛聞訊趕來打撈,以補貼微薄的家用。
其實臨行前,他們就已經接到氣象預報,在南海的熱帶低氣壓已經形成臺風,將于1月28日左右登陸。但戰天斗浪大半輩子的漁民大多不以為意:“哪有1月份刮臺風的?肯定是氣象臺搞錯了。”一直航行到浪花礁附近開始打撈作業時,他們才意識到這越來越大的風雨并非兒戲。
“海浪掀得有10米高,伴著海風發出瘆人的怒吼,直往船上撲來。”憶起當時,丁之樂不自覺地有些戰栗,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驚濤卷天的雨夜——他眼睜睜地看著不遠處十余艘漁船被海浪擊碎、卷走,前兩天還有說有笑暢談致富夢想的伙伴們在海水中沉浮、掙扎,發出最后的哀嚎。
丁之樂乘坐的漁船此時也開始漏水,船上的70多位漁民顫抖著雙手合十祈求上天憐憫。也不知怎么,漁船被一個巨浪推到了半片礁盤之上,竟穩穩立了起來!船上的漁民趕忙爬上礁石,如同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海水還在一波波涌來,眼看著礁盤也將被海水沒過。漏水的船只漂浮不定,可它承載著兩百斤淡水和兩袋大米,補好并重新登船或許能為漁民們爭取更多救援時間。于是,風浪漸小后,丁之樂等人決定小心回到船上,并且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求生分工——年紀大的漁民登上最高點遠眺求援,經驗足的則找出釘子和木板修補船身,有力氣的用瓢盆舀水,用最原始的方法為船身“減壓”。
“要活下去。”他們這樣想著,含淚望向遠方。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