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的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紀念雕像
藏身于林立的礁石和雜草叢中望向海面,追蹤而來的日軍21號巡邏艇仍在虎視眈眈,可大家心里的雀躍難以言表——我們終于突破了日軍的海陸封鎖線,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
《瓊僑抗日英杰——符克烈士專輯》一書中,南洋瓊州會館救護隊第二批隊員在1939年6月攜帶大批醫藥和醫療器械偷渡瓊州海峽時的場景歷歷在目。
那一年,日軍侵瓊,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的廣大瓊僑和港澳同胞怒火填膺,不少人毅然放棄海外舒適的生活,回鄉唱響振奮人心的戰歌:“我們是保鄉的戰士,我們是衛國的先鋒!瓊崖已到危險關頭,快起來為家鄉奮斗……”
拉開瓊僑回鄉抗日序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難當頭,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成立各種抗日救國團體準備回鄉支持抗戰。
其中,一直保持“下南洋”傳統的海南僑胞無疑是一股中堅力量——次年夏天,祖籍文昌的宋慶齡號召海外華僑組織醫療隊回國參加戰時救護工作,就是旅居香港的瓊人社團率先采取行動,一致決定成立瓊崖旅港青年抗戰救護隊,經過短期培訓后趕赴戰爭前線為戰士們服務。
當時出自南洋“援馮(白駒)委員會”的一封告僑胞書流傳于海內外,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秋深了,烽火彌漫下的瓊州大地,早已刮起朔風。我們低頭想一想,現在輾轉于槍林彈雨之下的瓊崖同胞、守土將士,是過著怎樣的日子……”
無奈敵我力量懸殊,1938年底,廣州等地仍然相繼淪陷。“日軍侵瓊已在所難免!”面對日趨緊張的局勢,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決定組織南洋各埠瓊僑、各界僑領召開海外瓊僑代表大會。
記者從省委黨史研究室了解到,正是這次會議促成了瓊崖華僑聯合總會的成立,推選宋慶齡為名譽會長,統一領導瓊僑的抗日救國救鄉工作。也是這次會議,促使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你們要把瓊島創造為爭取九百萬南洋華僑的中心根據地”,吹響了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下稱“服務團”)的集結令,正式拉開了瓊僑回鄉抗日的壯麗序幕。
7名團員遇難于渡海途中
服務團團員陳克攻在《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一書中回憶,成立之初,瓊崖華僑聯合總會便吸引了大批有志瓊僑,隊伍由10余人迅速增加到250余人。他們一邊學習戰地救護技術,一邊學習抗日戰爭的政治理論和敵后宣傳,為回瓊抗戰做著準備。
與此同時,遙遠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捐款捐物抗日救國的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富裕商人一次捐款數百元乃至萬余元,工薪階級則每月領工資后捐出幾元乃至十幾元。家庭主婦把珍藏的金銀首飾、嫁妝珍品都拿出來拍賣募捐,學生群體則最流行賣花募捐,走上街頭一邊兜售紙花一邊呼吁:“為家鄉抗日救亡買一束花吧!”
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4月至10月間,僅“南洋各屬瓊州會館聯合會救濟瓊崖難民會”,收到馬來西亞各埠分會救鄉捐款就有港幣4萬余元,叻幣4萬余元,國幣1.5萬元。其他埠的瓊僑救鄉捐款數額也相當可觀。
帶著溫熱鄉情的一筆筆捐款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瓊崖華僑聯合總會,準備發往海南。然而,1939年2月10日凌晨,服務團收到了日軍侵占瓊島并封鎖瓊州海峽的消息,“日軍經常進行海上巡邏,對來往船只一律追逐射擊,燒船殺人。”原定于2月15日前啟程返瓊的行動只能延后,直到4月15日晚,第一批團員才登上一只木帆船,順風渡海。
這次成功偷渡極大地鼓舞了服務團的士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肩負著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重托的250余名愛國青年,一批又一批穿過日軍的海陸封鎖線。
《瓊僑抗日英杰——符克烈士專輯》一書記載,其中第二批渡海的南洋瓊州會館救護隊的第二組隊員為了躲避日軍追殺,于非原定的登陸點登陸,忍受了3個晝夜的饑渴方在群眾指引下與大部隊會師;第三組隊員的船只則不幸被日軍截獲,連船帶物資被一把火燒得精光。流落在敵占區的他們只得化妝成難民,忍受了一個多月的行乞和流浪。
更令人痛心的是,第三批渡海的暹羅瓊僑回鄉服務團的第二組7名團員全部在海上遇難。“回得到就拼死抗戰,回不到,哪怕死在海上也不枉此生。”海南黨史專家邢詒孔感慨道,前赴后繼回鄉抗日的服務團團員,是懷抱著何等偉大的愛國情懷、英雄壯志!
救國救鄉投入抗戰熱潮
雖是為了救治前線戰士成立的服務團,但在農村宣傳抗日思想期間,無論男女老幼,凡有求醫求藥者都能得到他們的悉心救助。原文昌縣公坡鄉一位婦女被日軍刺中8刀,生命垂危。服務團全力救治,將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被當地群眾譽為“神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服務團的到來為瓊崖抗戰建立起牢固的大后方。”服務團總團總團長符克之女符曼芳告訴記者,團員們為軍民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以出墻報、發傳單等方式及時報道戰地短訊和日軍的暴行,又以個別談話、演出演講等方式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
符曼芳說,服務團的救國救鄉行動更大地激發了歸僑和僑眷的愛國熱情,她的丈夫李光邦就是逃難至廣東后,被服務團所感召而重新回到家鄉投入抗日潮流的。在那時,歸僑、僑眷較為集中的原文昌縣、原樂會縣、原瓊東縣等地,更是涌現出了一批熱心支持抗戰事業的歸僑、僑眷典型,如常常冒險給我軍站崗放哨、運送公糧的歸僑陳玉云,偷越敵人封鎖線給我軍傳遞情報、救治傷員的僑眷陳梅卿等。
窺一斑而知全豹,根據不完全統計,原文昌縣龍馬鄉第六保在1940年為我軍捐款達4000元,其中僑眷捐款達到40%;掩護革命同志的屋主有100多戶,其中40多戶是為僑眷。這便是瓊僑愛國精神的一個縮影。
屹立于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的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紀念雕像,生動地體現了服務團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突出貢獻——中間的男團員手拿草帽負責行走鄉間宣傳和發動群眾抗日,右邊的女團員背著醫藥箱負責在戰場后方救死扶傷,左邊的男團員則手持鋼槍走上戰場沖鋒殺敵……
省委黨史研究室評價道,瓊崖華僑的抗日斗爭,表明了瓊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廣泛性和跨地域性,擴大了瓊崖抗戰在全國和海外的影響。他們義無反顧地與家鄉人民同仇敵愾、共同奮斗,不惜流血和犧牲,為瓊崖抗戰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特殊貢獻。
相關鏈接:
抗戰老兵憶往昔勉新兵:珍惜幸福生活,牢記守好國土?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