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克舊照
“為了支持抗戰,為了救國救鄉,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談及父親與自己相處的最后一段時光,年近耄耋的抗日英烈符克之女符曼芳仰起頭,淚水潸然而下。
模糊的記憶回溯到1939年6月初的一天,符克吻別妻女,毅然踏上了返鄉的輪船,帶領越南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的40余名團員奔向瓊崖抗日前線。
這一面是符克與妻女的永別。次年8月,已被任命為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團長的他,日夜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奔走呼號,卻不幸遭遇國民黨頑固派暗殺,獻出了25歲年輕的生命。
聽從救國之內心
1915年2月4日,符克出生于文昌市昌灑鎮東泰山村。20歲那年,他考上了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在那里,他被一封《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激發了愛國熱情。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符克帶領著同學們搖旗吶喊、上街游行;“我愿為抗日救國赴湯蹈火!”在綏遠,符克與抗日戰士促膝談心、共抒胸臆……踏遍千山萬水、盡閱日軍暴行的他開始聽從自己的內心:毅然回絕了父親讓他畢業后赴越南共創家業的要求,踏上了去往延安的路途。
符曼芳說,符克最終還是去了越南。不過他此行并不是與家人團聚創業,而是作為一名進步青年和優秀共產黨員,被挑選進入海外工作團派往越南西貢(現胡志明市)發動華僑支持和參加抗日。
哪有華僑哪有我
在西貢,符克不顧個人安危,不分晝夜奔走于大街小巷,以精辟的言論、和藹的態度、激情的演講,激起了華僑愛國愛鄉的熱忱。
“當時在越南謀生的華僑都說,哪里有華僑哪里就有符克。他在越南的3個月時間里,每天都是天不亮就離開了家,到了深夜才躲開漢奸和特務的跟蹤回來。”符曼芳告訴記者,在父親的發動號召下,一些華僑直接回國奔向抗日前線,一些華僑則選擇捐款捐物、義賣義演等方式進行愛國募捐,還有43名華僑青年組成了瓊僑回鄉服務團,準備冒死越過日軍的海陸封鎖線,支援瓊崖抗戰。
省委黨史研究室介紹,與符克一同在1939年分5批偷渡瓊州海峽順利返瓊的瓊僑回鄉服務團(下稱“服務團”)團員共240多人。他們在符克的帶領下,將從越南、泰國等地帶回的藥品、醫療器械以及海外華僑們捐獻的錢款悉數捐給了國共抗日隊伍,并且擔負起戰地救護、宣傳抗日等工作,甚至籌集槍彈后直赴戰場。
茍利國家生死以
服務團的抗日救亡活動深得民心,卻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誹謗、仇視甚至明目張膽的追殺。為了繼續團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瓊崖特委決定請符克以華僑身份,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交涉,繼續兩黨合作、團結抗日。
人人都道此行兇險,符克卻仰天長笑:“個人生死是小事,國共團結是大事。我既是華僑代表,又是共產黨員,不能因為危險就不去工作,不去斗爭。”
最終,惱羞成怒的國民黨頑固派還是暗殺了符克與隨行的中共地下黨員韋義光,制造了震驚海內外的“符·韋慘案”。
我以我血薦瓊崖。符克用年輕的生命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也激起了新一輪華僑回鄉抗日的熱潮。時光荏苒,我們仍然能夠從幾封符曼芳收藏的家書中,讀到符克當年的情懷——
“爸和哥,別懷疑和誤會吧!我之所以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為的是盡自己之天職,盡其能力貢獻于民族解放之事業而已。我相信你們是了解的,國家亡了,我們就要做人家的奴隸了。”
?
?
相關鏈接:
人民日報: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抗戰老兵董成森帶著曾外孫一起接受檢閱新華社評論員:把抗戰記憶鐫刻在心靈深處開學抗戰公開課講述的四個生動且鮮為人知的故事 ?
(編輯:林道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