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香
潘先英
王運梅
王時香
龐學蓮
符月雅
晚年仍然英姿颯爽的紅色娘子軍(右起:歐花、盧業香、王運梅、王先梅)。記者 張杰 翻拍
最后一名紅色娘子軍去世時《海南日報》的特刊封面。
紀念紅色娘子軍成立85周年特別報道·人物春秋
記者?趙優
1931年,一支中國軍事史上獨具特色的軍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在海南萬泉河畔誕生。
85年來,這支由瓊崖普通勞動婦女組成的隊伍,以“紅色娘子軍”之名,鐫刻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之中,銘記在國人的心里。
2014年4月19日,最后一位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盧業香走完人生的旅程,在家鄉瓊海逝世。海南歷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紅色娘子軍革命斗爭史從此劃下句點。
瓊花飄零。她們的背影,已經消失在萬泉河邊的椰林之中,化作一朵朵紅木棉,守望著這片土地。
但,英雄永不落幕。她們留給我們的,是用絕代芳華鑄就的紅色傳奇,還有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對理想、信念的執著。
盧業香
曾被敵軍打斷手指
在瓊海市中原鎮排田村翁祚雄的家里,母親盧業香的一張照片總令他失神:國字臉龐,目光堅毅,舉起的左手中指只剩下一截指關節,那是她參與紗帽嶺伏擊戰,英勇作戰時留下的光榮印記。
1931年5月1日,盧業香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中的一員。在紅色娘子軍第一次大型戰斗———紗帽嶺伏擊戰中,盧業香埋伏在壕溝里,與數十名女子軍奮不顧身地沖向敵軍,一時間短兵相接。搏斗中,盧業香一個矮身,敏捷地躲開一個端著刺刀刺來的敵兵,但左手中指卻被戳斷,鮮血直流。敵兵舉刀再刺,危急時刻,盧業香掀起一把沙土撒向敵兵的眼睛,繼而死死咬住了敵兵的手!猝不及防的敵兵一聲慘叫,被趕來增援的娘子軍戰士們當場消滅。
盧業香還曾化裝成農婦,孤身深入敵堡附近偵察,帶回寶貴的情報;甚至還赤手空拳俘虜國民黨的兩名“民團”。紅色娘子軍連“化整為零”后,盧業香回到家中,盡管敵人經常搜捕,但由于老家附近森林茂密,機智的她憑著對地形的熟悉,每次都讓敵人撲了空。
“打仗的時候,奶奶很機靈。?”盧業香的孫女翁文丁說,她小時候特別愛聽奶奶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在攻打文市炮樓時,奶奶用農村一種像芋頭葉的大葉子,把辣椒包在里面,和椰子樹葉混在一起燒,放在炮樓前面,就像煙幕彈一樣;日本侵略者要強征稻谷,奶奶在割稻谷時,總是故意弄掉稻穗,等到日本侵略者離開后,再把掉在地上的稻穗撿回來。
晚年時,盧業香患上了帕金森癥,不記得事,也不認識人了。“雖然她有些癡呆,但她特別喜歡看戰爭片。”翁祚雄說,老人經常坐在家里看電視,有時看著看著就犯困睡覺,但只要有戰斗場面的槍炮聲,她就會一個激靈醒過來,看得起勁。
潘先英
不怕死的倔丫頭
潘先英家里的墻上,掛著一頂她生前總是戴著的五角星紅軍帽。衣柜里珍藏的兩枚勛章,其中一枚是2007年著名導演謝晉看望潘先英時送的,上面寫著“共和國不會忘記”。
2014年3月9日,99歲的潘先英老人在瓊海市陽江鎮益良村委會下寮村家中去世。她是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兩名堅決請求參軍的其中一位女青年的原型人物。
“當年因為她年紀太小,女子軍特務連都不收她!”據陽江鎮原文化站站長、《紅色娘子軍傳》作者龐啟江考證,潘先英是年紀最小的紅色娘子軍。
16歲那年,除了她,全家人都被國民黨軍隊燒死了,她干脆去參加革命當了紅軍。“我強烈要求參軍,后來部隊留下了我,還說我比不上槍高。”潘先英生前回憶說,她參加紅色娘子軍前,曾因年齡不足16歲、身材過矮而被淘汰,但她意志堅定,跟著部隊走,后經批準先當后勤人員,再進入部隊。
潘先英被大家叫做“不怕死的倔丫頭”。她在這支特殊隊伍里堅持戰斗,先后參加了紅色娘子軍的首場戰斗紗帽嶺伏擊、慘烈的馬鞍嶺阻擊戰等。潘先英執行偵察任務時有自己的套路:她總是走小路或者走山溝,如果路上有蜘蛛網說明敵人沒有從這里走過,如果沒有蜘蛛網,說明敵人可能從這里經過,就要提高警惕了。
直至晚年,潘先英始終保持著身為一位紅色娘子軍的風骨。當年在母瑞山與敵人周旋時,潘先英在戰斗中被石頭砸傷了小腿,由于當時缺醫少藥、傷口腐爛,最終留下一個大傷疤。解放后,很多人勸她向政府報告是“子彈傷”,索要“傷疤補貼款”,卻被潘先英嚴厲拒絕:“做人要堂堂正正,忠心耿直,怎么能說假話呢!”
王運梅
在戰爭中失去孩子
電影《紅色娘子軍》中,背著嬰孩行軍的女戰士,不知讓多少人熱淚翻滾。這位劇中人物的原型,就是王運梅。
1910年5月,王運梅出生在陽江鎮一個貧苦家庭。三叔王啟宏是紅軍戰士,哥哥王運棟參加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后遭敵人追捕被迫逃往南洋。1932年秋馬鞍嶺阻擊戰后,懷孕的王運梅即將分娩,女戰士們找來樹枝和芭蕉葉,搭成產棚,孩子順利出世。但為了躲避國民黨部隊的追擊,王運梅抱著孩子繼續行軍,因為缺乏營養,孩子不幸夭折。這可憐的小生命只在世間存在了短短20余天。這個死在戰場上的孩子,成為王運梅心中長久的傷痛。
“后來,父親龐隆焜為了避難一個人去了南洋,日本人來了后我們與爸爸失去聯系,我和媽媽相依為命。”王運梅唯一的女兒龐慶美已經84歲,向記者回憶起母親的曲折人生。遠在南洋的龐隆焜聽傳言說王運梅在戰爭中離世后,重新娶妻生育了3女2男5個孩子。這5個兒女在王運梅百歲生日時前來祝壽,被她視若己出。
2000年5月1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園正式對外開放,王運梅搬進了紅色娘子軍紀念園,成為一名“紅色教員”。2010年3月,王運梅被游客問起黨費,才知道自己一直沒有入黨。2012年7月6日,王運梅在黨旗下宣誓,以102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史上年紀最大的新黨員。黨旗下,王運梅的話語一如82年前堅定:“我永遠跟黨走,直到生命的最后。”
入黨1年零72天后,王運梅去世,享年103歲。黨齡雖不長,可王運梅對國家和信念的忠誠,貫穿一生。
王時香
再餓再累也不能丟槍
“打不死的吳清華,我還活在人間……”在陽江鎮原陽街上,記者隨同陽江鎮原文化站站長、《紅色娘子軍傳》作者龐啟江拜訪王時香家時,王時香的兒媳鄧明雅口中正哼著瓊劇《紅色娘子軍》的一句戲詞。曾做瓊劇演員的她,多次參演瓊劇《紅色娘子軍》,傳承了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王時香的戰斗事跡和革命精神。
《紅色娘子軍》的電影、芭蕾舞都有一個男性黨代表洪常青。而在紅色娘子軍的歷史中,只有一個女指導員,那就是王時香,她的任務,是給連隊戰士授政治課和教識字班的戰士學文化。“當年的指導員王時香,是一位有文化、很會講話的紅軍女干部。”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介紹道,其實,這位娘子軍指導員當紅軍前只上過3個月的夜校,只是憑著聰明和勤奮,很快便能讀書、看報、給戰士補文化。
在經歷了馬鞍嶺阻擊戰之后,王時香和戰士們一同奔往母瑞山。正在這時,傳來了一個噩耗:她的丈夫、紅軍戰士龐世國自告奮勇去排雷,不慎踩雷犧牲。聽到消息的王時香當場昏倒,待到醒來,又忍著悲痛,艱難地繼續往母瑞山進發。“當時我們三位女戰士餓得全身無力,有一名女戰士連槍都抬不了,準備丟槍,我說槍不能丟,便把槍拿過來扛到我肩上。”王時香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瓊崖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失敗后,龐學蓮、王時香、黃墩英等娘子軍連干部被國民黨抓捕,關押折磨長達5年之久。
龐啟江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上世紀90年代,電影《紅色娘子軍》里南霸天的扮演者陳強再返瓊海,拜訪了現實中的娘子軍們。見到陳強時,王時香竟然逗趣地比劃出手槍的姿勢,對準陳強說道:“南霸天,我要槍斃你!”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龐學蓮
跟隨丈夫腳步鬧革命
1931年春,一張張配有插圖、圖文并茂的征召布告在樂會縣(今瓊海市)各地張貼開:“英雄的、經過考驗的樂會縣婦女們,拿起槍來,當紅軍去,和男子并肩作戰……”21歲的龐學蓮正在樂會縣大南鄉當婦女委員,兼鄉交通站站長。平時除了做婦女工作之外,還經常接洽來往的同志,護送傷病員到紅軍醫院。那時,龐學蓮的丈夫已經參加了紅軍,家里只剩自己和婆婆。國民黨對紅軍家屬監視很嚴,為防備襲擊,她經常白天吃不上飯,夜間要到山里睡覺。
“與其這樣躲躲閃閃過日子,倒不如和我丈夫一樣參加紅軍去,拿起刀槍和敵人干!”征得婆婆同意,龐學蓮便和同村的姐妹一起,到樂會縣四區蘇維埃政府報名參加女子軍,并被任命為女子軍特務連第一連第二排排長。
女子軍們穿上了統一的制服,短褲、大襟衣、列寧帽,連長和指導員發短槍、皮帶,每個戰士一條子彈帶,袖章上寫著“女子軍”三個字,裝備和男紅軍都一樣。常年扎辮子的姑娘們還自發剪短了頭發,摘掉了耳環,打扮得也像男子漢。伏擊紗帽嶺、火燒文市炮樓、保衛文魁嶺……在一次次真槍實彈的歷練后,女子軍們的聲威徹底打響了。無論是戰友,還是敵人,都不得不感嘆:這群女人真敢打,真能打!
戰爭結束后,龐學蓮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讓兒子吳景桐到瓊海嘉積中學就讀。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從陽江到嘉積往往只能靠步行,30多公里路程,一走就得花上半天時間。為了孩子讀書,龐學蓮在家省吃儉用,每個月把最好的東西寄到學校。吳景桐沒有讓母親失望,恢復高考后,如愿考上了醫學院深造。
符月雅
最后一個被確認身份
“被確認為紅色娘子軍,多年夙愿終于實現,母親走時很從容。”在陽江鎮龍山村,王會蓮站在母親符月雅生前住的房間,擦拭著擺放整齊的物品,這些物件,多年來一直沒變過。
曾經,符月雅紅色娘子軍的身份并不為人所知。
1986年,國家民政部、財政部下發《關于妥善解決“紅軍失散人員”生活困難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對1937年7月6日以前正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卻因各種原因失散的人員進行經濟補助,娘子軍群體位列其中。可待在昌江的符月雅錯過了填寫申請的時間。
一年回鄉過春節,符月雅偶遇戰友黃墩英和龐學蓮,在她們的提醒下,符月雅向瓊海市民政局補寫了自己是紅軍失散人員的申請。黃墩英和龐學蓮二人還幫符月雅寫了證明材料,證明她曾與其他100多名紅色娘子軍戰士一起參加革命斗爭。經過重新整理資料、擬寫意見、政府批字,1994年,省民政廳確認了符月雅“紅軍失散人員”身份并開始發放補助金。
但符月雅紅色娘子軍的身份卻遲遲未能確認。“母親因為此事情時常發火,她說確認不了娘子軍的身份,死不瞑目啊!”王會蓮說。2011年,瓊海市多個部門重新走訪調查,最終確認符月雅的紅色娘子軍身份。次年,符月雅安然離世。
女子軍特務連連干部
龐瓊花(1911-1942)原一連連長,今瓊海市陽江鎮嶺下村人。
馮增敏(1912-1971)原一排排長,繼任一連連長,今瓊海市陽江鎮江南村人。
黃墩英(1914-2001)原一連第三排排長,后為二連連長。今瓊海市陽江鎮文市村人。
龐學蓮(1912-1999)原一連第二排排長,后為二連指導員。今瓊海市陽江鎮江墟人。
王時香(1911-1998)一連指導員,今瓊海市陽江鎮江墟人。
女子軍特務連部分排、班干部
曹家英(1910-1998)一連二排排長,今瓊海市陽江鎮上科村人,中共黨員。
王振梅(1910-2002)二連二排排長,今瓊海市中原鎮九曲新村人。
蔡業波(1912-1999)一連一排三班班長,今瓊海市陽江鎮紅色土地嶺村人。
盧業香(1914-2014)二連一排一班班長,今瓊海市中原鎮仙村人。
陳宗琪(1914-2010)二連二排二班班長,今瓊海市陽江鎮山堯村人。
?
?
相關鏈接:
紅色娘子軍:走上瓊崖革命前臺
紀念紅色娘子軍誕生85周年 瓊海將舉辦紅色旅游文化周
《紅色娘子軍》再現海南紅色革命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