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縣農民運動訓練所舊址。
定安縣農民運動訓練所舊址。
文記者?傅人意
編者按
宣傳思想工作在黨的發展歷程里一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瓊崖革命初期,無數共產黨員帶著革命理想踏上海南島,他們積極地創辦黨刊、學校,開辦農訓所、馬列訓練班等,一方面培訓黨員、革命干部,另一方面傳播革命思想,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為瓊崖革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瓊崖孤島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紅旗屹立23年不倒,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理想如無底深海般的信仰,是鐵骨戰士對共產主義理想永在的忠誠。
“黨的堅強與優良的黨建傳統分不開。1926年瓊崖地委成立前后,黨組織通過公開創辦學校、舉辦農訓所、開辦馬列訓練班、女子學校等多種形式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對黨員、革命干部進行不定期、制度化的培訓,為各個時期的革命戰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近日,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接受海南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革命理想大于天。在瓊島村落古老的祠堂里,莊嚴的廟宇前,簡陋的商會會館中,甚至是天為蓋地為廬的空地上,都曾是瓊崖黨組織傳遞革命思想薪火、進行革命干部培訓的地方。
公開辦學傳播革命火種
芳草萋萋,椰樹掩映。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瓊崖仲愷農工學校遺址,一塊大理石石碑,靜靜地豎立在瓊海市嘉積中學校園的北側。一排校舍、一片樹林,在四周靜靜屹立。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竟隱藏著一段濃墨重彩的革命史。
“這是瓊崖第一個比較正規的,公開以學校為陣地,傳播革命火種、培養革命骨干的基地,是黨在瓊崖東部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的大本營,也被稱為革命的搖籃、戰斗的旗幟。”邢詒孔說,這里曾是嘉積農工職業學校所在地,于1924年建校,后1926年3月,為紀念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先生遇難,改名為“瓊崖仲愷農工學校”。
該校從籌備到創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得到了各方人士的支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當時的民選縣長王大鵬。“王大鵬是民主革命時期瓊崖第一批民選縣長,是留日進步人士,正是有了他的支持,學校才得以創辦。”?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謝才雄還透露了該校籌辦的細節:
1922年11月,從中央委派的共產黨員羅漢、吳明等向瓊東(今瓊海市)民選縣長王大鵬建議辦一個中等職業學校,利用學校陣地培養工農兵,進行馬列主義宣傳。學校籌備之初,由于沒有資金,王大鵬變賣家中土地,羅漢、王文明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向瓊東、樂會(今瓊海市)籍僑胞募捐9000元叻幣。1924年2月,嘉積農工職業學校迎來開學。
“招生第一期有50人,生源一開始是瓊東、樂會兩縣的進步青年。學校以半工半讀的形式,編制了工科和農科,但也設置語文、數學、音樂、政治等課程。”邢詒孔介紹,當時的校園里,到處刷寫著革命標語;圖書館里,陳列著各種進步報刊;課堂上,學員們系統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校師生還以出版墻報、上街演說、文藝演出等方式進行革命宣傳。
1925年7月,中共廣東區委派共產黨員雷永銓、陳秋輔到嘉積農工職業學校工作。他們以廣州農講所為模式,對學校進行了全面改革,使學校從半工半讀性質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變成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干部的學校。
“這個時期,學校把政治課作為主課,還首次開設軍事班,進行政治軍事訓練,并按照部隊編排人員,共培訓軍事學員110人,招生范圍也擴大到全瓊。”邢詒孔說。
謝才雄在研究海南革命史的過程中還發現,有瓊崖仲愷農工學校學員的地方,革命運動就相對活躍。他們中不少人成為后來工農運動的骨干力量,其中來自崖縣的張開泰,后來成為瓊崖獨立縱隊有名的軍事指揮員。
1927年,四二二瓊崖反革命事變后,該校被迫停學。
像瓊崖仲愷農工學校這樣公開辦學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人才的學校,還有于1923年在海口鹽灶法國領事館創辦的“瓊崖公學”。該校專門招收貧窮青年入學,后因創始人紀慕天被當時統治瓊崖的軍閥鄧本殷殺害,瓊崖公學也宣告解散。
1926年初國民革命軍收復瓊崖,6月中共瓊崖地委成立后,決定重新開辦“瓊崖公學”,由地委委員、宣傳部長許俠夫直接領導。
“校址初設在海口市得勝沙路,后遷到府城陳氏祠和潘氏祠,從各縣招收青年學生100多人。除了開設一般中學的課程外,還設有‘社會進化史’并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進行革命理想教育。”邢詒孔表示,這是在新形勢任務下,當地黨組織創辦的新式學校。可惜時間不長,到瓊崖四二二事變,學校被迫解散。
農民運動講習班武裝思想
除公開辦校外,舉辦農民運動講習班也是宣傳黨的革命思想,培訓農民革命骨干的重要方式。
在海口市東北郊東營港附近的綠色原野上,有一個以廖仲愷先生名字命名的濱海村莊。她就是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仲愷村。1926年,仲愷農民協會就在該村關圣廟隔壁的郭宅祠堂私塾里誕生。
“我當年去的時候,房子已經很破舊了,祠堂是瓦房結構,一間‘大客廳’,旁邊兩個小房間。”今年83歲的瓊山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員王萬江曾在上世紀80年代到訪該舊址,“大客廳估計是集中給革命干部講課的地方,旁邊兩間小屋供學員休息。”
據當時該村的一位老黨員告訴王萬江,仲愷農會成立時,他還是六七歲的孩子,他經常看到有人在祠堂里扛槍、練槍,出于好奇,他總是和村里的孩子一起跟在后面看。
“事實上,這是農會在給當地的農民進行軍事操練。”王萬江告訴記者,在這里,瓊崖黨組織以培訓班的形式開展黨的理論培訓,給農民講社會發展史,如何鬧革命,打倒土豪劣紳等。
另據《瓊島星火》一書記載,當年參加農民協會的一位老人講述,仲愷農民協會成立后,市郊許多村莊尚未成立農民協會組織的農民代表,都紛紛前來此取經。市郊農民協會辦事處還在郭宅祠堂私塾里,舉辦過幾期農民運動講習班,農民講習班由馮白駒親自授課,講述成立農民協會的重要意義。
老人至今還記得馮白駒在講習班中拿出一把筷子舉例說:“一支筷子很容易折斷,可是一把筷子捆起來折斷就不容易了。農民要想解放,推翻不合理的剝削制度,只有團結起來組織成立農會才能實現。”
正是在仲愷農民協會連續舉辦了幾期的農民運動講習班,為各村前來學習的農民運動積極分子充實了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動了海口市郊所有鄉村短時間內于1926年7月前都宣告成立農民協會。
“1927年初,設立的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以及文昌、萬寧、定安、樂會、陵水等地陸續成立農訓所,主要設政治課、軍事課,學習革命理論,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執行嚴格的軍事訓練,講解和實習使用各種武器等。”邢詒孔指出,農訓所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革命骨干和軍事人才。
女子學校培養巾幗英杰
誰說女子不如男,瓊崖巾幗舞紅纓。1926年1月,國民革命軍過瓊后,群眾運動蓬勃發展,其中婦女運動占據重要地位。從城市女學生、女職員、女職工,到農村廣大婦女群眾的發動,成為革命力量的一個重要源泉,這與早期瓊崖黨組織對婦女革命干部的培訓分不開。
1926年下半年,文昌女子學校開設,入學者多是從農村來的未婚女子。學習科目主要是文化和政治,學校解散后,她們成為發動廣大婦女參加革命的骨干分子。
“1926年,嘉積農工職業學校更名為瓊崖仲愷農工學校后,還特別增設了婦女班,培養婦女干部,可見婦女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地位。”邢詒孔說。
從公開辦學、舉辦農訓所,到開辦女子學校等多形式培養革命干部,可見瓊崖黨組織對革命干部培訓的重視。
正如195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30周年,馮白駒發表文章《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照耀在海南島上》總結瓊崖革命勝利經驗時所說的那樣:
“抗日戰爭中的日敵蠶食時期,瓊山、文昌二縣的區鄉級干部,在幾個月中就犧牲了約四百名。其中沒有一個出賣階級,出賣革命的,這個范例可以作為我們干部忠誠于黨與人民事業的典型代表。我們肯定地說,如果沒有這樣品質優良的干部支持斗爭,那海南人民的革命戰爭,是無法想象的。”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