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停一停》,現場參與:木、泡沫地墊 作者:黃學斌
?海南當代藝術裝置作品:《信》。作者:蔡芋希
海南當代藝術作品:蘋果它爹喬布斯。文海 攝
《消散的女兒》影像作品。作者:云勝林茜 文本刊特約撰稿?火島
凡是到過海南的人都會被她清新的空氣,艷麗的色彩,樸實無華的人文情懷所折服,仿佛身處世外桃源。海南島陽光明媚,生機盎然,所有一切都與上天施舍的美景相連,以使淳樸的民風與地角文化顯現出他們本身的特色。在海南也有一個從事著當代藝術創作活動的群體。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這個英文形容詞,有“當代的”、“同時發生的”的含義,本義所指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用在當代卻強調具有當代意識的藝術活動,以示與其他藝術門類,如油畫、中國畫等經典藝術的差別。
今年2月份,海南,少見的暖冬,陽光燦爛。由北京來到海南島的藝術策展人于立、黃巖,在海口與海南藝術家葉仄輝、馬杰、黎國興等相見,商議將要在海南三亞舉辦當代藝術活動。
海南當代藝術歷史譜系
海南當代藝術并非一夜之間憑空冒出,人員身份覆蓋海南各行各業,能夠以其身份真實再現海南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由此就涉及海南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譜系。
說到海南當代藝術發展歷史,翁奮是繞不開的一個關鍵性人物。翁奮是出生在海南島的藝術家,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85年畢業后回到海南大學藝術學院任教至今。翁奮在1993-1995年去中央美術學院助教進修班學習,他讀了很多書,思考了不少藝術問題,力求尋找新的藝術突破。1994年與從德國回國的藝術家蔡青一起在海口市區鬧市三角池合作《距離》,以行為方式理解博伊斯的藝術,成為海南第一個當代藝術活動。此后,他在海南不斷創作藝術作品,先后做了包括《騎墻》,《累卵系列》等許多重要的作品,參加法國蓬皮杜中心舉辦的《中國怎么樣?》等重要的國際及國內當代藝術展覽,獲得很大成功。
成為海南當代藝術的先聲,從而帶動了一批海南本土藝術家黃學斌、潘慧敏、謝獻文、馮推才、龐日航等先后參與當代藝術活動。同時,還有王小飛、馬杰、葉仄輝、黎國興、劉軍、林茜、李東東、陸運章、蔡蔚等也在以各自的領域堅持對當代藝術的探索。
在推動海南當代藝術發展中,藝術家王小飛功不可沒,他以其精力充沛、熱情洋溢的精神狀態活躍在海南及全國當代藝術圈里。他的作品《漂移的城市系列》能夠準確地把握著當代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漂移概念描繪城市主題,取得極好的社會反響。他以《六桂地》為名建立團隊,實施海南本土文化尋根活動,展現出海南當代藝術另一個問題思考點。他對海南當代藝術的最大貢獻是2006年創辦“海口當代藝術館”,讓海口成為當時全國極少數擁有美術館的城市之一。
而在海南當代藝術群英譜中,很具個性的藝術家是黃學斌,性格內向,清瘦、寡言。早年曾經北漂,曾是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的助手。作為翁奮的學生,卻與其師有著不同創作思路和方式,他的作品多以冷靜思考當代社會問題,作出有分量的作品。他的作品《工資》參加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其中《工資》、《時間,停一停》分別在2013年“三亞ART·SANYA藝術季”,“2016海南國際藝術雙年展”獲得“藝術新銳獎”。
當然海南當代藝術并不是直線垂直發生變化的,往往會因為思想觀念的轉變,或者某一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引起譜系格局的變化。馬杰在海南當代藝術創作與其他海南當代藝術家很不相同,他畢業于油畫專業,受過規范的學院訓練,有著扎實的繪畫功力,現在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當教授,卻不居于體制內的平穩生活,長期堅持讀書與藝術理論研究,獨立思想,熱切地關注當代藝術,熱衷影像、行為、裝置藝術創作,形而上地思考中國繪畫要素問題,進行水墨、材料等實驗。并根據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提出:生活重于藝術,強調藝術創作一定要從生活思考開始,把藝術創作與問題思考相結合,以生活思考藝術,從而不再把藝術創作專門化。從2009年的《水墨人物》(行為、影像)到2014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焰》(裝置、影像)系列,再到2016海南首屆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南海》(行為、裝置),這些作品都是以不同的問題點展開藝術思考與創作,逐漸形成他的藝術創作特點。
2012年12月,由三亞市政府牽頭主辦,并邀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方敏兒擔任策展人,國內著名策展人張子康、彭峰作為學術顧問,在海南三亞亞龍灣華宇酒店舉辦了首屆“三亞藝術季”當代藝術活動,從此結束了海南當代藝術孤立、邊緣化的歷史,開始融入當代藝術活動。
其后,每年12月份三亞華宇酒店都延續舉辦“三亞藝術季”當代藝術活動,每屆都以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活動方式,邀請國內外著名策展人及當代藝術家共聚海南三亞,為海南當代藝術發展,實現國際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2016海南首屆國際藝術雙年展做了關鍵的活動孵化準備。
海南當代藝術發展是以2012年作為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此前海南只有零星個別的藝術家參與當代藝術,對當代藝術只停留在粗淺的認知,既沒有形成一定的藝術活動規模,也沒有真正進入當代藝術創作語境。自2012年“三亞藝術季”當代藝術活動登陸海南,海口風情街當代藝術活動月、“藝術海南”、“新當代藝術”藝術活動品牌相繼出現,以及三亞紅樹林度假酒店舉辦的“島嶼的烏托邦-邀請展”等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與活動明顯增多,藝術數據管理平臺的建立,增強了海南與世界交流的能力。
文獻展揭開海南當代藝術新篇章
海南國際藝術雙年展于2016年3月26日—4月1日在三亞美麗之冠開展展覽活動,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海南藝術家也在其中彰顯了自己的實力。本屆雙年展海南藝術家共獲得3個獎杯,葉仄輝、馬杰分別獲得“藝術貢獻獎金獎”,黃學斌獲得“藝術新銳獎”,為海南當代藝術家群體參加海南首屆國際藝術雙年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人類學角度看,群體觀念與譜系流變是社會生活的文化體現,是地域與歷史交融的必然。
在2016年三亞舉行的國際雙年展中,海南人文地理文獻展及成員選擇與配置,在某種意義上解決了那些僅憑熱情模仿,卻不能真正進行當代藝術思考與創作的問題,強調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動性,鼓勵藝術家個體深入當代社會體驗感受生活,尋找問題思考點,獨立地創作藝術作品。
“歷史語言的在場”
海南人文地理文獻展的主題為:“歷史語言的在場”,是以海南歷史文化及海南當下社會生活為創作題材,讓藝術家沉浸在觀察與思考中,以自己獨特的感知與理解創作藝術作品。
雖然海南人文地理文獻展最終參加展覽作品只有12件,其中3件裝置作品和9件影像作品展示,卻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展現出海南人文地理的面貌,展示出海南當代藝術家的整體素質和藝術創作實力。
本次海南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舉辦,也讓更多藝術家來到海南,與海南藝術家互動,親歷當代藝術活動所帶來的感受,消除文化邊沿的心理陰影,慢慢淡化海南藝術家群體的概念。
這是由海南文化地理文獻展引出,對海南當代藝術譜系及現狀全方位的描述。海南人文地理文獻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活生生的海南人,他們要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的關鍵區域內,在中國距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燦爛,共同見證海南當代藝術的成長與發展。
?
?
相關鏈接:
圍棋文化發展史:容成公發明圍棋可能性探討文化自信的當代意義王誼方天豐助力圍棋文化推廣 國際友人詢問打劫?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