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黎族原始村寨
身著傳統服裝的黎族婦女在晾曬稻谷。
黎族是中國嶺南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人口為124萬。
黎族在海南島上居住的歷史已有3000年以上,我們至今仍能在少數黎族老年婦女身上見到一種極為罕見的古老文化遺存——文身。她們的臉、胸、手和腿上還保留著較完整的圖案紋樣,這些文身被稱作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文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黎族女性一般在十幾歲就擇吉日文身,通常是請有經驗的老年婦女來主持。現場除了受刺者的母親外,還要邀請一二名中年婦女來協助。刺紋的工具很簡單,一根紅藤針(刺)、一根拍打棒、一小碗墨汁或青色染料即可。
黎族文身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同支系有不同的紋樣。現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保留著文身。
對于黎族文身的起因,民間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文身是祖先傳下的規矩,如果婦女在世時不文身,死后祖先不認她,就會變成無家可歸的野鬼。
由于地區和氏族不同,黎族婦女文身的紋樣、部位也不同。有的刺紋部位遍及臉、頸、上身、手臂和腰有的標志。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黎族婦女文身的古老習俗逐漸消失,而現存的文身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除去文身外,黎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有他們的舞蹈。黎族人在結婚、蓋新房、歡慶佳節或農閑娛樂時,都要成群結隊地跳起民間舞,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招福舞。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農歷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日跳。據說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存在著吉兇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招福舞,能招來養牛的“福氣”,使牛群不斷繁殖;七月跳招福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谷豐登;十月跳招福舞,能招來眾人 “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跳竹竿也是黎族人喜聞樂見的一項傳統舞蹈,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每當重大節日或新谷登場,人們都要跳竹竿,往往通宵達旦。敲竹竿的人蹲在地上手拿竹竿敲打出變化的節奏,跳舞的人在交錯的竹竿上面隨節奏進退跳躍,場面激烈有趣,現在已經成為海南島最富特色的舞蹈表演,吸引著外地游人們參加。
黎族青年跳起歡快的竹竿舞。
古老的黎族織錦工藝
?
?
相關鏈接:
黎族木棉織錦: 后麻紡時代的珍貴技藝74名中小學生參與黎族織錦比賽28歲黎族小伙上技校學織錦 黎錦班里的“織哥” ?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