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08/16/ee156df74dcadab250609410a3ac9778.jpg)
?清代海南探花張岳崧為孫宗哲父親八十大壽題寫的“香社耆英”牌匾。
位于海口市府城南5里沙上村的遷瓊始祖孫開文墓。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08/16/0aae46891301f39846d75ab85dad54c4.jpg)
三亞市崖州區梅山村委會梅東村孫有度珍藏的百年《崖縣孫氏族譜》。
文圖?記者?陳耿?通訊員?龐堅
南宋淳熙丁未年(1187年),福建古田縣人孫開文“舉孝廉”,攜帶家屬出任瓊山知縣,卸任后,喜歡上瓊北風土,落籍在府城南門外的“那梅口圖”,即今海南東線高速公路府城入口處附近的那梅村,去世后葬在城南5里外的沙上村,今仍有家族墓地“藏孫園”。此后的800多年間,孫開文的后裔遷居全島的13個市縣,有的回遷內地后,又二次移民到瓊州大地,開枝散葉,現有人口約4萬人。
海口市國興大道旁瓦灶村的“樂安堂”《孫氏族譜》記載了這個姓氏的源頭和去向,明代中后期,孫開文的一些后人前往儋州、崖州等地經商,有的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其中崖州孫氏耕讀傳家,人才濟濟,在當地留下諸多風流佳話。
“宋淳熙諱開文公,以孝廉選知縣,由閩官瓊,因家焉,是為我族遷瓊始祖。迄明季而有諱述公,以貢士授馬平教諭,升雷州教授;正德、成化年間,宜山縣公、才盛公、才選公先后來崖,是為我族遷崖支祖。”三亞市崖州區梅山村委會梅東村81歲老人孫有度,珍藏著一套民國四年由廣州西湖街“寶珍樓”刊印的《崖縣孫氏族譜》,至今已有百年,雖然部分頁面破損,但并不妨礙閱讀,了解崖州孫氏的歷史源流。
張岳崧的莫逆之交
從西線高速公路向南驅車,途經樂東九所,很快就進入三亞境內,從梅山出口路下來,朝西再行約3公里,便來到梅東村。村民孫令芬祖屋正堂后方的檁條上,掛著一塊木牌匾,自右向左有4個行體大字“香社耆英”,右側的一列豎字為“衍五孫世伯八旬大壽”,左側的落款是“賜進士探花及第、翰林院編修、愚姪張岳崧題并書”。
69歲的孫令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是先祖孫宗哲請好友張岳崧為父親孫衍五80歲生日題寫的牌匾,在戰亂時期,為了保護它,多次埋藏在谷倉底部,用稻谷蓋住,才得以存留到今天。
據光緒《崖州志·人物志》記載,梅東村歲貢孫宗哲(1772—1826),“為文瑰奇偉麗,尤精理解”,曾與定安張岳崧一起在羊城廣州求學,當時他們都很出名,文才不相上下,而且是莫逆之交。有一年,張岳崧回瓊省親,暫時寓居郡城,當時孫宗哲也住在府城,經常步行前去拜訪張岳崧,二人交情之深非同一般。
孫宗哲留下詩集《愛竹軒詩稿》傳世,《崖縣孫氏族譜》中收錄了他的部分詩作,其中的《山齋寄懷友人》,還被《崖州志·藝文志》所選錄:
林間坐臥倦于游,
小有羲皇午夢幽。
心跡欲邀名士鑒,
話機難與俗人投。
花天對影風清榻,
雪夜思君月滿樓。
吾輩但知行樂在,
任輸江上談情鷗。
孫宗哲有位女兒,嫁給當地港門村黎萬安為妻,24歲喪夫,此后一直孀居,《崖州志》稱其“品行端肅,鄉人稱之”,卒年56歲。
族譜記載,孫宗哲的遷崖始祖為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到當地從事貿易的孫才盛,先后住在抱龍村和新莊村(在今樂東九所),其孫子孫德秀遷到今三亞梅山村委會的梅西村,曾孫一輩又從梅西村遷到梅東村;孫才盛入崖不久,弟弟孫才選也遷徙而來,先是同他一起住在新莊,后又遷到黃流;他們的弟弟孫才能則仍住瓊山。
孫宗哲是孫才盛的八世孫。
“崖中人士大半出其門”
梅東村北靠常年郁郁蔥蔥的芙蓉嶺,南向蔚藍大海。
“南溟到此盡邊頭,獨聳危峰瞰一州。秋水直將天色混,遙山猶帶暮煙浮。田間綠繞千畦稻,云際青歸數葉舟。喜續龍山成盛會,參軍豈足擅風流?”某年重陽,孫才盛的十世孫孫如棠登上芙蓉嶺,寫下4首七律《重九等芙蓉峰》,這是其中之一。
孫如棠3歲時父親孫式謨亡故,跟隨祖父讀書,年齡稍長就博通經史,學業過人,所到之處,名揚一方,可惜屢試秋闈,都未能中舉,終其一生只是一名“貢生”。
孫如棠侍奉孀母林氏“承顏養志,得其歡心”,母親54歲去世時,孫如棠過于悲哀,哭得左眼都失明了。
孫如棠以學問和品行名噪一時,平生從無疾言遽色,風度翩翩,涵養和度量都很過人,《崖州志》稱“崖中人士大半出其門”,崖州地區的讀書人大半都被他教過,他所寫的文章也被傳誦一時;孫如棠家規嚴明,族中子弟若有造次,他必依據禮法管教,誨人不倦。
孫如棠的女兒18歲嫁給崖州城西廂陳發瑸,光緒壬午年(1882年),崖州地區爆發大規模瘟疫,孫氏夫家相繼去世,陳發瑸也染病在床。眾人都說這種疫病會傳染,都想方設法遠離避災,孫氏卻寧死不走,并向天祈禱,愿意以自身代替丈夫的疾病,不想陳發瑸還是死了。此后,孫氏葬了丈夫,又獨自撫養兒子成人。孀居23年之后,孫氏于45歲去世。廣東督學聞訊,以“節孝流芳”四字牌匾旌表其貞烈行為。
由此觀之,這個家族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是他們在崖州地區博得好名聲的根基所在,并非浪得虛名。
為安葬朋友放棄科考
孫家女子不乏“烈女”。又如黃流廩生孫元度的女兒,嫁給鄉人邢于蕃為妻,22歲時生了兒子邢谷楹,不料孩子出生剛7天,邢于蕃就病故了,孫氏劬勞鞠養,直到兒子成年。守寡獨居18年之后,孫氏病故,也得到督學旌表“節孝流芳”。
孫元度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最早遷崖的“宜山縣公”孫官的后人,其文章言論、見解,精辟動人,在瓊臺書院讀書期間,很受書院主講的雷瓊兵備道道臺江國霖(1811-1859)的愛重,一時間眾多名士都爭相與他結交。他在家鄉黃流居住期間,“端風正俗,鋤土匪,禁洋煙,倡義濟會,尤其最著者”,為鄉閭公益事業出力不少。
孫元度平生看重氣節、友誼。他的好友張景云不慎在府城摔下城墻身亡,年僅30歲,當時孫元度正準備渡海參加選拔舉人的秋試,得知張景云的遭遇后,毅然棄考為友扶靈回歸故里,并親自安葬,不久,他也病故。如若不然,孫元度可能會考中舉人,甚或進士。
孫元度有一位曾到黃流讀書一年有余的崖城西里學友——黃中興。一年,當地匪徒沖入黃中興所在的榕樹塘村,搶劫屠戮,縱橫蹂躪,黃中興與父親走散。后來聽說匪徒已將其父擄至村里的文昌廟前,便不顧眾人攔阻,嚎啕大哭著去找父親。草寇散去后,村人集合時發現黃中興與父親雙雙死在一起,尸旁有一枚被折斷的弓,據推斷是黃中興見父親被殺后,憤怒之下與匪徒搏斗時奪過來的弓弩。
黃中興死時才19歲,為撰文紀念這位同窗,孫元度尋訪了多位知情人,并回憶起黃中興十四五歲到黃流讀書時,“見其父來視之,君依依若孩子然”的情形。孫元度的這篇文章題為《黃孝子傳并序》,情真意切,讓人讀來潸然淚下,父子親情躍然紙上。
孫元度是清代崖州地區首屈一指的文人,雖然因為早故,無緣更高級別的科舉功名,但從傳世的文章來看,歷史的記載和時人的推重,絕非溢美之詞。他游覽“大小洞天”后所寫的《鰲山探勝記》,融名宦掌故和文物考究為一體,既有現場景物描寫,又有適度抒懷,如今看來,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今天三亞“大小洞天”景區的導游解說詞,基本上源自該文的內容。
孫元度游覽“鰲山”的時間是咸豐四年(1854年)十二月初一,同行的15個人當中,有其族弟孫如棠。
?
?
相關鏈接:
海內“孤本”清代鄒梧岡版《三國演義》再編面世河北臨西村民挖出清代文臣石像 目前正在防腐清理安徽阜陽工地發現清代古墓 墓主或為大內侍衛?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