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的海口戲院。
海口瓊劇團樂隊在海口戲院表演。王玉潔 翻拍 文記者?王玉潔?實習生?梁夢琦?
編者按
作為海南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的瓊劇,在悠長的歲月里經歷著不斷的時代演變,而與之相隨的是戲院從無到有,到簡陋到現代的改變。咿咿呀呀的曲調仍在傳唱,記憶中的老戲院,還有發生在那里的故事一并躺在柔軟的舊時光里,留在戲迷們的記憶里,溫暖著一顆顆熱愛戲劇的心。
城中人的記憶,多少會和一些建筑物有關聯。當關閉多年的海口戲院要重建的消息傳來時,人們激動萬分:老海口人的文化記憶要回來了!
是感慨它年久失修,終將要煥發新顏?還是希冀透過裹著嶄新瓦片的房屋,聆聽半個世紀前從中流淌出的繾綣醉人的唱腔詞段?或許都有吧,往日里一張戲票、一張座椅交織成了一段段撩人心弦的動人回憶……
人們對海口戲院的念念不忘,源于它是海口當時唯一的較為現代化的劇院,承載著幾代人的看戲記憶。
建筑消失了,回憶卻沒有老去。如今,海口戲院已經拆除完畢。唯一一處保留了“海口戲院”四個大字的,是工地前垂掛的一塊停車指示牌。
今天,讓我們“打開”海口戲院,拂一拂灰塵,讓光透進來,細看半個世紀前戲院的容顏,重溫老海口人的文娛生活,聆聽跨越百年的瓊劇曲調咿咿呀呀地傳來……
戲院落成創昔日輝煌
海口人民公園西湖旁,海口戲院舊址四周一些建筑材料堆積,這里雖已全無人們熟悉的模樣,但周圍依舊人來人往,一切在變,似乎又沒有變。
“海口戲院1958年建成后,成為全海口最受歡迎的戲院。”74歲的海口市中共黨史協會副會長錢漢堂回憶,如今回頭看,海口戲院設施固然簡陋,但在當時也算是頂好的了。
當時的海口戲院環境清幽,有椰林掩映、湖水環繞,與以往的演出場所相比,演出空間、聲光設置以及安全衛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進。
“戲院可容納1154位觀眾,但觀眾座椅多為活動座椅,戲院內也沒有空調。”曾為瓊劇演員的錢漢堂常到戲院演出,對戲院的一草一木頗為熟悉,當時戲院建造結構雖然簡單,卻也“五臟俱全”,觀眾席上頂著電風扇,舞臺不僅有左右副臺還有后臺,觀眾席外還有東西廊廡,廊廡外還有一大片空地,演出休息間隙,觀眾就可以到這塊空地上休息。
此后的近50年里,海口戲院成了海口市中心城區的重要文化窗口和文化設施標志。它曾是海口市唯一的專營演出業務的戲院,擔負著大量的文藝演出任務。
“海口戲院不僅是瓊劇的重要演出場所,各類戲劇匯演絡繹不絕,觀眾比肩接踵,就連一些大型會議也青睞此地。”錢漢堂說,這里還承載著粵劇、潮劇、漢劇、京劇、豫劇、花鼓戲、川劇、桂劇、黃梅戲以及歌舞劇、雜技、曲藝及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匯演,無數演藝大咖都曾在此登臺。
到了1978年,海口戲院迎來了第一次修繕,西側廊廡外2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建起了亭榭、水池,種上了果樹、花草,還設置了休息椅。為了給演職人員一個落腳處,一棟兩層宿舍在這塊空地上拔地而起。到了1981年,當海口戲院再次修繕時,座位增加至1400個。
歷史浮沉中,瓊劇戲迷和藝術團體對海口戲院的鐘愛始終未減。
好劇薈萃成文化烙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瓊劇是海南的靈魂,海口戲院,在半個世紀的年輪軸里,挑起了文化的輸出口,每當踏進這間戲院,戲迷和瓊劇演員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默契,你在臺上唱,我在臺下聽,一動一靜都深深烙在了各自腦海中。
說起海口戲院,每次都能在無數老瓊劇演員心中泛起漣漪。海口瓊劇團團長陳素珍說,“跟現在相比,海口戲院環境不好,舞臺甚至有些局促,但觀眾回饋的尊重、癡迷,總能激起演員的力量。”
那些年,無數優秀的瓊劇都曾登上過海口戲院的舞臺,《張文秀》《搜書院》《紅色娘子軍》《像他那樣生活》《孟麗君》等都深受觀眾喜愛。
不管是物質匱乏的海南解放初期,還是改革開放后,海口戲院就這么把瓊劇演員、優秀作品、觀眾的喜愛心照不宣地記下了,將過往歲月里的每一曲唱腔、每一次轉身、每一次落幕、每一次鼓掌都重重地記下了。
“海口戲院的地理位置很好,住在戲院周圍的基本都是海南人,來看戲大都步行或騎著自行車,方便得很。”錢漢堂記得,1965年,在海口戲院連續表演了一個月的《阮文追》一劇深受喜愛,不少戲迷為了買票,不惜帶著草席在售票處守上整整一晚。
海口戲院剛剛建成初期,沒有職工宿舍、沒有空調,海口很熱,戲院更是悶熱。當年還是年輕演員的錢漢堂就和其他演職人員一同住在戲院后臺,“30多度,天熱得要命,上粉定妝時汗止不住地流,到了晚上,我們就搬到院子里的樹下睡。”
“海口戲院太火了!想在海口戲院演出的劇團,尤其是其他市縣的劇團,不早早排隊怎么能行?”陳素珍說,直到上世紀90年代,能排上海口戲院的演出,對瓊劇演員來說就是一種喜悅和鼓舞。
錢漢堂和無數演員、觀眾一起,見證過海口戲院的熱鬧,當時其他市縣劇團來海口戲院演出結束后,通常夜都已深了,唯有等到次日才能離開。“而下一個排上隊的劇團因無處放置道具和布景,就只能放在戲院外的廊廡內,前一場的演職人員便坐在觀眾座位上湊合一晚,等到天明,才將行李裝車離開。”
走過了半個世紀,海口戲院不再僅僅是一家戲院,更是演員、觀眾等無數海南人文化的記憶符號。
今日蝶變為傳承本土文化
“我記得到了1999年,首屆海南省瓊劇會演在海口戲院舉辦之后,海口戲院基本不再接待演出了,連電影也停放了。直到2001年12月,戲院因年久失修被視作‘危房’,閑置至今。”錢漢堂有些落寞,那時候,海口市民少了一個看劇的好地方,瓊劇演員也少了一個表演的舞臺。
很多喜歡看戲的老海口人都說,戲院最輝煌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有演出活動,一天放好幾場電影,票價也很便宜,連新加坡歌舞團、印度歌舞團等都曾在這里演出過,“遇到很火的劇目,連過道上都擠滿了人,大家寧愿站著也要把戲看完。”
“再后來,和很多老戲迷一樣,海口戲院也‘老了’,不再熱鬧也不再受歡迎了。”每每看到破敗的海口戲院,家住戲院門口的周阿婆就直嘆氣,最近聽到要重建的消息,她很期待,“終于把這一天盼來了。”
目前,海口戲院正在進行整體重建。按照規劃,海口戲院將蛻變成一座面積為9400平方米的演藝中心,打造的3個茶館將成為新的演出場地。
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朱俊介紹,新戲院計劃明年底完工,它將重新發揮其承擔演出任務、保護傳承本土文化、延續瓊劇文脈等功能,守住獨屬于海口人關于瓊劇的獨有記憶。
一座城,在歷史滾滾車輪中會變了模樣;一所戲院,也會隨著城市文化建設換上新顏;可戲院中的戲曲、戲迷、戲中的情不會改變……
?
?
相關鏈接:
海口大同里的“顏值”變高了海口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將于8月28日投入使用海口丘海大道大貨車撞上出租車 疑出租車變道所致?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