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宗全籠。
胡麻竹吊花籃。
煤竹編花瓶。
文本刊特約撰稿?韓惠嬌
去年中國首度推出竹藝精品專場拍賣會,在嘉德香港秋季拍賣會上,百余件日本竹藝精品吸引各界目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劉嘉玲拍中的兩件共計近70萬港幣的十九世紀晚期的日本竹編花器。這些與當年阿婆買菜籃同樣材質的竹編品,因為有了名家匠心,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身價不菲。
在海口,新海南人丁英俊收藏日式竹藝花器,并在收藏中開始了對日式花器與中國源流的探索。
無論插不插花,一件雅致的竹藝花器擺放在房屋的一角,會讓主人的家居顯出別致的韻味,那是此刻溫潤樸實的心。
好古之老派風范的老丁,來自杭州,此刻在海口的家中,也懷著清早與秋天相遇的心情,細細端詳著他從日本拍回的三件竹編花器。三件運用不同材質的日式竹編花器,素樸無華的竹的質感,或復古或空靈的造型,讓他的心一點點地釋放著秋日寧馨的喜悅,光聽那竹材的名字就讓人好奇:煤竹、胡麻竹和苦竹。
唐物中的中國淵源
老丁收藏的三件竹編花器,形制各異,怡人心神。在他心目中,每件都是凝結著工匠精神的貴重器物,三件花器初到時都被鄭重地裝在一個木匣子里。其中兩件還署上了作坊名、匠人的名字、制作年號。
他收藏的其中一件花器,名“宗全籠”,以米黃苦竹為材,器形上圓下方,有弧形提手,似花籃,中央內置一柱狀竹筒作為插花內膽,有著日式的清雅。
老丁介紹,“這是當年由中國引入的唐物“臑當籠”花入(器)改制,在日本名工匠久田宗全的設計下,成為一種固定的形制“宗全籠”。花器底端刻有“贊岐民藝細工”,贊岐為日本一城市名,工匠名款為“竹重”。唐物,在日本最初僅指從唐朝輸入的物品,但后來從宋、元、明輸入的中國舶來品,都被叫做唐物。
“太漂亮了”,在網上發現了這件宗全籠,老丁開始在網上關注日式竹編花器。他從《京都手藝人》《原色茶道大字典》等相關書籍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學習,發現日本的竹編花器同樣圍繞茶道的精神展開,已成為日本茶道中花器的基本配置。工匠與工坊的落款也成為日本竹藝百年流芳的印證。
老丁發現,日本花道及竹制花器技藝都源于中國。
在中國,竹編有著深厚的歷史。尤其是宋代插花之道蔚然成風,竹編器物也為當時文人雅士所推崇,到明清時文房用具中也多有出現竹器身影。
在宋元繪畫作品中,可見不少竹編器物,如李崇《骷髏幼戲圖》《花籃圖》以及宋人《小庭嬰戲圖》等。宋代流行插花之道,每于節日,競相爭艷,蔚然成風。到了明清時期,竹工藝更為流行,達至中國竹編工藝史上的另一個高峰,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插花的一種選擇。當時的竹籃已經可見多種編織方法,既實用又可觀賞。可惜的是后面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如今清代以前的中國竹藝已不多見。
宋元時期,中國的竹編制品與茶道一樣傳入日本,其中包括了日用竹編品及文人雅士使用的花器,還有置炭的竹簍、花架等。日本江戶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漢文化的全盛時期,當地的匠人便開始研究如何用更高超的表現手法將竹制花器與同樣從中國傳入的茶道、香道、花道等結合。日本竹編工藝濫觴于中國,自桃山時代始(明朝),一直是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同為實用器,透過日本的工匠精神,變得精致。而中國民間的竹編器更為講究實用性。
在明代,中國取消了代代相傳的匠籍制度后,隨著匠人身份的變化,技藝斷層,難以為繼。
而日本卻恰恰相反,“家元”制度成了承載日本民間工藝發展的基本單位。“家元”是指那些在傳統技藝領域里傳承正統技藝、管理一個流派事務、發放有關該流派技藝許可證的家庭或家族。正是這種以技藝傳承為紐帶的家元組織,讓竹編花器這一傳統民間工藝帶著生活的溫度在日本延續至今。
日式花器中的中國元素
在這三件日式竹花器中,老丁找到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影子,其中一件雙耳銜環煤竹花瓶,經歷兩百年自然而生的煤竹,竹芯內部被熏染為茶色,濃淡相宜,韻味獨特。內配一白鐵內膽,實用而大方。
“這件花器便是仿照青銅花尊的造型,雙耳銜環以示感恩,是供器。”老丁說。
老丁在一本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圖錄上,找到了一件清康熙年間的天藍釉瓷花尊,與這件煤竹瓶造型一致,內配以鎏金卷草紋內膽,清新華貴。
關于竹工藝有個說法:三年劈竹,十年編竹。其中最為核心的工藝就是加工竹料。竹材的原料以苦竹為主,此外紫竹、煤竹也較常用。尤其是古茅屋屋檐上生長的煤竹,幾近絕跡,珍貴之極。
他收藏的另一件“平安松龍社胡麻竹吊花生”,為昭和七年制(1932年),配有修繕單。平安即日本京都,松龍社為工坊名,花生者,花籃也。“這件花器是以大竹片編制成的球型花器,竹片上帶有星星狀的麻點。下有紫褐色真絲流蘇,并由鉚釘相連接。胡麻竹即芝麻竹,是一種特別的竹子,工匠將竹材切割后,經自然晾曬,竹表面自然生成的黑色大小斑點,形如芝麻散灑的效果,因而得名。”老丁說。
這件“花生”內置一黃銅內膽,外髹紅漆,紅黃搭配,兩側以菊瓣鉚釘固定,紫褐色真絲絹線流蘇,有人性化的小設計,調整掛繩的長度。
老丁說,這三件日式花器都配有內膽,與中國的明清花器設置內膽源流一致,此外類似古代青銅器花尊造型、流蘇的運用以及中國玲瓏球的花器造型,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眼下中國花器設置內膽的工藝已基本失傳。
探知源流的收藏之樂
與日本竹編花器結緣,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對花器歷史的探源,是因喜好而生的追尋。懷著純真的心意,老丁對這種根植生活的民間藝術關注、傾情,而展開的歷史文化的探尋,讓他自得其樂也心生感嘆:藏家之樂,并非物欲之樂,而是探知之樂吧!
“像花器這樣小門類的收藏,兩三個月收藏一件,一年就五、六件了,假以時日潛心堅持十年,累積五六十件,足以成為這一門類的行家了。”老丁說,工薪階層的收藏,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且經濟能力可承受、眼力可辨別的門類,去賞玩探究,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本版照片均由丁英俊攝)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