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騎行創作《清瀾的風》后,姚遜(左邊蹲者)與騎友合影。
姚遜即興演唱。
文記者?鄧鈺
當天邊濃云化做爛漫的晚霞,山間水汽氤氳成濕潤的薄霧,潺潺流水泛起粼粼的波光,瓊海市石壁鎮毛公山在落日余暉下成為一道黛色剪影,驚艷了傍晚的靜謐時光。與友人結伴而行,踏青賞景的姚遜驚喜地喊道:“聽!風中有天地的情歌。”
“清晨喜看水天亭下浣紗女,波光瀲滟劃過萬泉是漁舟唱晚。入懷的夕陽把西天染紅,鎮寶塔潤澤神州常青樹。”突如其來的靈感和旋律涌入姚遜腦中,他將這一刻場景“譯”成詞句,作下一曲《毛公山攬日》。
在姚遜的生活中,這樣的時刻絕非曇花一現。由于經常以本土方言和音樂形式創作歌曲,頌揚海南島的大好風光、風土人情,他不僅在瓊島小有名氣,甚至還走上過國內主流媒體的舞臺。
日前,記者來到石壁鎮,在一處茶室與這位海南民謠歌手對座閑聊,了解他的創作歷程。是日,屋外狂風大作暴雨連連,屋內唯有清茶碎語兩閑人。
堅持守護音樂初心
大雨瓢潑,陣陣雨聲拍打在堅硬的路面上竟給天地憑添幾分律動。屋內空氣中凝結著潮濕的水汽,有幾分寒意,幾盞清茶溫暖了等待的人。
狂風驟雨中,姚遜撐傘而至。初見姚遜,一件簡單的襯衫,一條棉質的卡其色長褲,一身黝黑膚色和一雙明亮眼眸勾勒出一幅低調樸素的形象。沒有彌漫在藝術人士身上的放蕩不羈氣質,他在舉手投足中透露著一份淡定悠然,一如他的音樂般帶給人簡單舒服的感覺。
“我從小就很喜歡音樂,最早的音樂啟蒙是收音機里悠揚歌聲,和音樂的緣分還是從抄抄寫寫開始的。”姚遜介紹,由于從小寫得一手好字,經常有人找他抄寫樂譜、歌詞。“在這個過程中,看到白紙黑字寫下的音符、詞句竟能變成朗朗上口的歌謠,讓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9年,姚遜考上瓊臺師專音樂班,學習音樂理論和創作技巧,為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了扎實基礎。同時,音樂氛圍濃厚的校園為他提供了廣闊的展現舞臺。于是,他和同學組建了樂隊四處表演。
“但那樣的嘗試并不成功,學生樂隊的表演以翻唱為主,沒有自己的特色無法讓人記住。”姚遜說,畢業后學生樂隊就解散了,他又和幾個朋友組建了一支名為“威龍”的樂隊在三亞的酒吧中駐唱謀生。但迫于生計,威龍樂隊也解散了。
“其實在酒吧表演并不賺錢,但總是個歌唱舞臺。”為了堅持音樂夢想,姚遜選擇獨自北上參與外地的樂隊。但即便如此,他的音樂事業仍然不見起色,而且他突然發現,日復一日的機械駐唱生活不僅不能來新靈感還會逐漸消磨音樂斗志。
賺不到錢,又沒法提高自己,1997年,姚遜回到海南,在瓊海市石壁中學當一名老師,教授音樂和地理。“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后,起碼解決了生計問題。”姚遜說,盡管家人一直勸他別再“瞎折騰”,但是他始終堅持守護音樂初心,一有空就鉆到音樂空間去。
山光水色皆可入歌
改變發生在2004年。那年,已經32歲的姚遜為了擴展視野,提升自我,參加了自學考試,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文化藝術專業。在校園中,他跟著導師的步伐,以學者的方式重新認識在天地間傳揚千年的民族文化與藝術。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帶著我們以民俗學的視角,從節日、傳統、音樂和文學等角度一一剖析摩梭族。”這段求學經歷為姚遜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當時心想:家鄉如此豐富的風土人情,不正是音樂創作的好素材嗎?
“我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深諳她的深沉與曼妙。”在姚遜看來,瓊島雖地處南海一隅,但山光水色一應俱全,多個民族合樂共處,延伸出許多浪漫傳說。山中有歌,海中有詩,這片熱土發出浪漫而熱切的聲音,呼喚人們傳唱她的動人故事。民族之聲觸發了姚遜的創作心弦,他開始嘗試用音樂來展示家鄉的風土和文化,效果竟出乎意料得好。
“求學歸家后,我創作的第一首海南方言歌曲是《石壁軍坡》。”姚遜介紹,海南定安、文昌、瓊海等多個地區有舉行軍坡節紀念冼夫人的傳統。在石壁除了春節,就數軍坡節最熱鬧。在節慶當天,民間藝人會敲鑼打鼓,組成游街隊伍一邊巡行一邊進行穿杖、過刀山等表演,村民們會大擺宴席,盛上美酒佳肴歡迎四方來客。
“農歷二月十三是石壁軍坡,周邊市縣的人都趕來看,人山人海是熱熱鬧鬧,水柳頭下的情人是那顧想么(注:海南方言語氣詞)月娘(注:海南方言月亮之意)長長。聽聽鑼響鼓響是各路峝主石壁洋聚集,似當年冼太夫人的閱兵場。”受到熱鬧歡樂的慶典場面感染,他創作了《石壁軍坡》。一經推出,這首歌便迅速得到島民的共鳴,引起全省各市縣的人們爭相傳唱,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廣。
此后,姚遜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和習俗都變成了創作的靈感:走入田園,黑色土壤中的稻香譜寫一首勞作的歌;漫步山林,修長挺拔的檳榔林奏響一首自然之歌;置身市集,歡騰的人們唱出一首喜悅歌謠。他說:“這片熱土山光水色皆可入歌,人情世故同為音律。”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不僅寫瓊景瓊事,也重視展現瓊音瓊律。”?姚遜說,海南方言有其獨特的音調、韻腳,比起普通話更有幾分悠揚的韻味。現在,他已經以普通話和海南方言創作了《大園古村》、《清瀾的風》和《千年椰子花也開》等200余首詠唱海南風土人情的歌曲。
歌謠入網傳唱四方
隨著網絡媒體興起,本是小眾的海南話歌謠在網絡上大范圍傳播。近幾年,自媒體浪潮興起,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立的網絡發聲空間。姚遜緊跟熱潮,創辦了公眾號,將自己的原創音樂作品和游記見聞在公眾號發布,任由人們分享點評。
漸漸地,以瓊音唱瓊事的姚遜紅了。在網絡上,他的歌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分享。這股熱度延伸到線下,街頭的路人也能隨口哼唱兩句姚遜的歌曲。他甚至成了海南的音樂紅人,在石壁鎮委鎮政府的支持下舉辦了“石壁軍坡原創音樂節”。
在姚遜看來,互聯網的普及賦予了海南音樂新的生命力,他希望借助互聯網技術,讓海南音樂跟上時代步伐,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姚遜說,他還將堅持創作海南歌曲,并將這些歌曲無償地在網上分享。“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更多人對本地區的民俗活動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姚遜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到城市打工賺錢,很多人慢慢地遺忘了當地一些特色風俗。
“我希望更多人能通過我的歌知道這片熱土曾經發生過什么,銘記過什么,對后世有何意。”姚遜說,音樂有獨特的魅力,在傳唱的過程中,能不斷加深大眾對家鄉風土的認識和了解,為本土文化感到驕傲自豪。
?
?
相關鏈接: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首民謠昆明上演民謠盛宴:宋冬野引領八千人大合唱中國音樂人馬頔聯合國暢談中國民謠(圖)?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