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中的海南風貌
“你看這畫得跟真的一樣,就是我們海南人的生活。”10月25日,開幕式當日,儋州市石屋村附近的居民聽說有畫展,便三兩成群的結伴而來。在畫家周鐵利的作品《港》面前,海南日報記者聽到觀眾小聲議論道,“沒想到這西洋畫能把我們漁民的生活畫得那么像,瞧這船就跟自己家的一樣。”
民眾嘴里的“西洋畫”便是指油畫。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后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后發揚光大,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并傳入中國。
油畫在中國的歷史,并不只是洋為中用的例子,而是改變中國人觀看世界的一種視覺實驗。?因為材質不同,油畫語言的多樣性,使中國藝術家有很自由的選擇空間。這與中國傳統繪畫,甚至書法纂刻的實踐,有許多相同之處。
歸結一點,是對于范式的形成和轉換,要有總體的認識。海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阮江華認為,小幅油畫的氣韻意味能以“小”博“大”,不亞于鴻篇巨制的油畫作品,尤其是在世界美術史上,精于小幅油畫創作而聞名于世的畫家更是璀璨若繁星。
16世紀后期,荷蘭成功地脫離西班牙獲得獨立,并建立了荷蘭共和國,保持了共和政體,政治權利也逐漸落入商人和制造業者構成的城市貴族手中。“將藝術還原于歷史文化背景之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本身。”海南省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王家儒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解釋小幅油畫的緣起。
在他看來,正是荷蘭社會的繁榮使得藝術贊助者的范圍,從貴族富人們,相應地擴大到中產階級。因為加爾文主義,荷蘭人鄙視過分的炫耀,因此收藏者往往偏愛暗色調的小型作品——比如肖像、靜物、風俗畫和風景畫等等。“這與意大利巴洛克追求炫目、華麗效果的大型天頂濕壁畫和室內裝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王家儒說。
照此來看,今天,由商人、畫廊、拍賣和銷售機構組成的開放式藝術市場很有可能就形成于這時——荷蘭藝術的黃金時代。而這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省美協舉辦本次小幅油畫展的另一意義。“一則便于交流,二來小幅油畫亦很適合藝術品收藏。”王家儒展望道。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