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學園地又一次陷入寂寥。
1970年代:整個海南都有“文藝”
“群眾要勞動、要生活,自然要有地方鼓與呼!”如陳運震所說,許是人們對文學這份再也按捺不住的渴望,才催生了后來的文學刊物“創(chuàng)刊潮”。
他告訴記者,上個世紀70年代起,隨著《海南文藝》和《五指山文藝》雜志的創(chuàng)辦,各個市縣都掀起了創(chuàng)辦刊物之熱潮,《昌江文藝》《陵水文藝》……文學刊物如雨后春筍般萌芽生長,讓整個海南都“文藝”了起來。
受到當時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限制,各個刊物體量都不太大,作者少、稿件少,有的甚至沒有一張彩頁,只比小學課本大一點,釘起來就那么薄薄的幾頁紙。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臨高文藝》主編林貴尊介紹,《臨高文藝》有戲劇、評論、報告文學、諷刺漫畫,除了臨高本地作家、漫畫家外,吉林、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寄來的稿件也不少。他回憶說,當時西部的一些刊物,如《儋州文藝》《金江文藝》等都辦得很不錯。其中《金江文藝》編輯眾多、稿酬豐厚,也因此走上了全國舞臺,面向各省市發(fā)行。
各個刊物間還有比較,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保亭文藝》,就是因為有了時為該縣文化館美術干部,后來成為名揚全國的美術家鄧子敬、鄧子芳兄弟的加盟,被公認為“插圖和排版都十分成熟出眾”。
陳運震說,當時的海南雖然因為民間刊物不斷涌現,文藝氛圍漸漸濃厚,但受到“文革”思潮的影響,各個刊物上發(fā)表的文學作品大多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功能性極強——在形式上,審稿程序十分嚴格,舞臺藝術占據一半以上篇幅;在內容上,具有濃重革命色彩,字里行間尋不見半點風花雪月,有的只是工農兵階級的強大戰(zhàn)斗力和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這個從文學表達上看似激情燃燒的年代,亦埋藏著文學愛好者難以言表的落寞與悲涼。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