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德海南知名作家,海南出版社資深編輯。生于河北正定北辛莊。河北大學哲學系畢業卅余年,闖海南29年,著有長篇敘事散文《三沙漁味》一書,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梅志強海南知名攝影家。曾用名梅智強,畢業于同濟大學。現為海口經濟學院教授,從事新聞傳播及攝影類課程教學12年。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海南民俗攝影家協會副會長。
?
石山鎮處處可見火山石壘成的圍墻。
?
《火山人家》由王振德著、梅志強配圖。
近日,入選海南省2016年重點圖書、由海南出版社資深編輯王振德創作、梅志強等人攝影的《海南古鎮名鎮》叢書第一冊——《火山人家》新書首發式在海口美社村舉行。在該村充滿歷史感的福興私塾內,王振德面向數十位讀者,講述了他“蹲點”創作的曲折經歷及火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對長篇鄉土文化散文方面的創作心得。
記者?彭桐?文/圖
血汗鋪筑探訪路
“留住鄉村,留住我們的根,留住回家的路……”《火山人家》新書首發式在海口市石山鎮美社村舉行時,在福興私塾內的講堂上,該書作者王振德和為該書配圖的攝影家梅志強,分別講解了現代人的鄉愁和火山村文化。從王振德講述的采寫軼事中,大家明白成就這部長篇文化散文前的村鎮探訪之路并不平坦。
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元宵、中秋和端午等中國傳統節日,以及石山鎮各村的公期日,因為有更多的村人返鄉聚集,有更多的故事發生,作為《火山人家》的作者都不放過這些重要節點。王振德說,一年多來,一到節假日就往山上跑,大年初一也不在家。
正是因為有了年節和公期、婆期的“絕不放過”,書中才有了《公期,凸顯親情的向心力》《一個絕佳的人文平臺》《石山人如此過中秋:挑著貢品上山祭神》這些文章。“而今,這部凝聚了村人們諸多汗水,凝聚了同事們幾許心智,凝聚了村話翻譯者、資料提供者的一片熱心,也凝聚了我們采寫組不少心血的書稿,終于新鮮出爐了!”王振德如釋重負,他說,《火山人家》盡管尚有許多瑕疵,有待于進一步修改,但也可以告慰這些奔忙在四面八方、不計名利的參與者啦。
石山地區到處是火山彈、火山錐,而且上面覆蓋了茂密的蒿草、野花,稍不留意,就會被絆倒、被碰傷。王振德說,當初他們在做田野調查時,屢屢受傷,但是每每咬牙堅持,輕傷不下火線。
有一次,在拍攝火山石裸槨的時候,王振德的眼睛對著取景框,想再跨前一步,不料,剛一邁步,即被火山彈絆住了右腳,整個身軀朝前栽倒。因為照相機里存著幾百幅照片,他唯恐摔壞了,就用右手高高舉著,重重地跪趴在嶙峋的石堆之中。待喘過氣來一看,兩條小腿前部被火山錐劃了一道道的長口子,滲著鮮血;左腿膝蓋部被刺了一個深深的血口,鮮血直流。于是,他強忍劇痛,打摩的回到鎮上,上藥包扎——小腿被銳利物碰傷,“那個疼痛,簡直是錐心刺骨!”
“那一兩年,我們像著了魔,馬不停蹄地深入溶洞隧道、田間地頭,采訪人物,閱讀植物,對話動物,摹狀溶洞、老井,刻畫石頭、古屋,擷取傳說掌故,還原古碑銘文……”王振德笑了笑,正了正帽子,提高了聲音說:“可以說,我們這些日日夜夜,幾乎與石山鎮捆在了一起。套用孔圣人的一句話叫作:‘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村話翻譯聘學生
海南島北部(瓊北)的石山、永興一帶是世界上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距離海口18公里,這里群山環繞,植被茂密,交通條件差,同時土壤稀少,耕地多火山巖,不便耕種。隨著現代化生活的吸引,城鎮化進程的助推,不少村民搬出火山地,遷到交通方便的公路邊,或是市中心。于是,不少村子就空閑起來,而老房子幾乎無人居住。“近20年來,村民陸續搬到山外去住了,我兒子也搬到了海口市區。”一名當地老人說。
古鎮、古村的最早記憶,滄桑變化、人物影像,大多留存在老人的心坎里。他們在悠閑的日子,樂意向外來人訴說。可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不懂普通話,講的是地道的方言,說得再好聽再詳細,王振德也是“兩眼摸黑”。
王振德說,作為一個北方人,近三十年以來,在海南做記者、編輯,尤其是書稿的采寫,一個要命的缺憾或者說短處,就是語言不通。特別是對石山人的村話,更是半句也聽不懂。起初,在海南大學文學院招了兩個海南籍的女大學生,她倆跟了他們一天,村話也聽不懂,就打起了退堂鼓。
“難道僅僅因為語言障礙,我們就得終止前行的步伐嗎?”夜晚,躺在一位村民的家庭旅館里,王振德禁不住輾轉床榻。忽然,靈感閃現——當時剛剛放暑假,就以“海南出版社”的名義,在石山鎮招聘文科大學生,給他們做村話翻譯。翌日一大早,他就寫好了題為《招聘本鎮大學生》的招聘啟事,分別張貼在石山鎮鎮機關和鎮中學的門口醒目位置。當天傍晚,就有兩男兩女4位大學生打他的手機聯系。第二天又來了一位男生。
可喜的是,來者都是本鎮人。當天上午,王振德就給他們擬寫好了“采訪提綱”,讓兩男兩女分兩組采訪不同的人物;另一位小伙子跟著他,去現場采訪、拍照。這樣,他每天晚上就負責給他們準備采訪對象、擬寫采訪提綱。“他們采訪完了就到網吧打字,把采訪記錄輸入電腦整理一下,而后發到我的郵箱里……”王振德說,半個多月后,他就基本上完成了前期重要的采訪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孩子都非常勤奮、懂事!”王振德回憶說,當他要給他們發一些勞務費時,這是在“招聘啟事”上承諾過的,可他們卻執意謝絕,一再說:“您為了挖掘我們石山鎮的歷史文化,帶傷堅持工作,我們哪兒好意思收你的錢!”王振德說這些火山人家的孩子太純樸了,常常讓他感慨不已。
將傾注畢生心力創作鄉土文化作品
“你為何對火山文化情有獨鐘呢?”?在采寫《火山人家》這部書稿之際,王振德的朋友、同事和親戚們,還有在石山鎮招募的實習生,許多人都曾經向他提出這個類似的問題。
王振德說,他1988年剛來海南一周后,就拜謁了馬鞍嶺火山口,并對火山文化一見鐘情。2007年他入職海南出版社,就游歷了石山鎮七十二溶洞,對火山文化再見傾心;尤其是接觸了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的詩文,以及其道性內丹長生文化后,對火山文化更是癡心不改了。
因而,他們就選擇了石山鎮,作為“海南古鎮名鎮”叢書的首選鄉鎮。及至開始集中地來石山鎮采訪,對火山文化的認識、理解和鐘愛,可謂更上層樓。正如王振德在書中所寫:
石村,石門,石墻,石屋,石路……看似粗陋、樸拙,實則本真、曠達,這是一組組凝固的詩,這是一幅幅立體的畫。亙古以來,村人們在祖屋中詩情畫意地活著,心寬意洽地住著,信馬由韁地走著,心無旁騖地勞作著。休養生息,莫非暢其情;生老病死,無不達其意。
在一幢幢古屋里,一代代村人們用自己的勤儉、堅韌和安貧樂道的情懷,承受著千余年人為的動蕩和自然的災異,歷盡了血與火的洗禮,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傳承著祖先的文化薪火,支撐著對明日的希冀和夢想。
說到此,王振德忽然想起白玉蟾的一句話:要想人不老,須遇不老人。
《火山人家》作為《海南古鎮名鎮》系列叢書的第一冊,王振德將目光聚焦于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口火山口附近的村民,他與圖片攝影梅志強耗時近一年時間,分別深入美社村、昌道村、美貫村等村落,探尋這一帶的祭祀信仰、歷史文化、古跡遺存、風物民俗,以及建筑、美食、人物和廟宇等方方面面,最終形成了這本圖文并茂的長篇文化散文。
《海南古鎮名鎮》叢書旨在深入挖掘海南的根性文化、鄉風民俗和文物遺存。叢書采用“一鎮一書”形式,將為讀者講述海南鄉鎮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在全國也是首創。書稿詩情畫意,有很強的畫面感、抒情性和人文底蘊,也籠罩著淡淡的鄉愁。第一冊《火山人家》入選海南省2016年重點圖書。
在發布會上,海南出版社副社長衛淑霞透露,目前《海南古鎮名鎮》叢書已初步搭起創作班子,已經開始深入潭門鎮等鄉鎮采訪,積極準備寫作該叢書的第二冊、第三冊了。
在新書發布會后的石山火山文化尋根之旅活動中,王振德在接受媒體采訪和讀者提問時表示,這套叢書擬在全省選取20個有文化底蘊的鄉鎮,出版20種圖書。他本人年已奔六,別無他想,將傾注畢生心力于鄉土文化散文的創作中,直至生命歸入鄉土。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