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居士塑像。 記者 蘇曉杰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12/30/456fc88eaa98a4f3dd217323db1ba20e.jpg)
紅色娘子軍雕像。記者 李幸璜 攝
三亞鹿回頭雕塑。 記者 張杰 攝
文記者?徐晗溪
有時候,記住一座城市,往往是從城市雕塑開始。比如,提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人們就會想起“撒尿男童”;談到美國紐約,就會想到自由女神像;說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映入腦中的是“海的女兒”;而提到廣州,人們就會想到“五羊石像”。
然而,與國內外的城市公共雕塑相比,作為國際旅游島,海南的公共城雕為數不多,尤其是海口,至今尚無被廣泛認可的標志性城市雕塑。
12月23日,“2016海南·第三屆南北雕塑聯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眾多雕塑名家、名作的到來引發了大家對海南雕塑發展的熱議。
雕塑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
城市雕塑作為一個城市的建筑標志,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歷史教科書,像三亞的《鹿回頭》、儋州的《東坡笠展》和瓊海的《紅色娘子軍》,折射了海南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海南歷史進程和變遷的見證。
好的公共雕塑,不但體現一個城市的個性,也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與名片。海南畫家王家儒指出,歐美城市中的每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公共雕塑,像歷史文化名人雕像,歷史、神話故事,以及象征當代審美藝術的抽象現代雕塑,不但是城市的文化核心、藝術標志與視覺符號,也是提高城市公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
然而,迄今為止,海南具有藝術水準及代表性的城雕只有建省前由著名瓊藉雕塑家林毓豪創作的三亞《鹿回頭》雕塑、著名雕塑家潘鶴為海口人民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創作的馮白駒將軍頭像、著名瓊籍雕塑家崔開宏的《紅色娘子軍》、旅瓊雕塑家程連仲青銅雕塑作品《老爸茶》,以及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儋州蘇東坡、三亞的鑒真和尚雕塑等。
業內專家認為,海南的城市雕塑,無論是數量與質量都不如人意,而且在題材與藝術形式上也缺乏多樣性與豐富性。
“海南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又有一大批有實力的旅瓊雕塑家,如果把這兩股力量擰到一處,我們何愁沒有好的雕塑作品?”旅瓊雕塑家程連仲認為,雖然海南雕塑藝術整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但如果善于利用外來人才資源,給他們提供一定的機會與平臺,將會大大帶動海南雕塑事業的發展。
一批雕塑大家蟄居海南
“中國一線最有名的畫家全部都在三亞,人才資源才是海南最大的優勢。”不久前,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尼瑪澤仁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作為養生勝地,海南集聚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這將是海南文化發展的絕佳財富。“海南氣候優勢,已經為海南帶來了絕對的人才優勢,但我們居然都不知道,像雕塑大家張得蒂已經在海南生活了9年。”程連仲解釋道。
12月23日,記者在“2016海南·第三屆南北雕塑聯展”現場,見到八旬高齡的張得蒂。張得蒂稱自己患有哮喘病,遵照醫囑來海南養病,“在海南,不僅延續了生命,身體也比以前好了”,她與老伴張潤愷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我們可以請張老師指導海南雕塑家,或者請她留一些作品在海南。”程連仲建議說。
除了張得蒂夫婦,據海南雕塑家陳學博介紹,著名雕塑家田世信也在海南。2012年1月20日,田世信曾在三亞舉辦“田世信、田禾雕塑展”,30件精美雕塑品悉數亮相。不僅如此,田世信代表作品《王者之尊》群雕系列,其實也是在海南創作完成。
“我在瓊海也有房子,每到冬天會抽空過來度假創作。”現任陜西省雕塑院院長張琨坦言自己很喜歡海南,無論是椰風海韻的海島風情,抑或是黎苗文化都令他很著迷,計劃著將此融入到雕塑創作中。
海南有發展雕塑藝術先天優勢
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最令雕塑家著迷的是海南還有獨特的雕塑材質——火山巖。程連仲認為,海南的火山巖以及花梨木,可以作為海南獨特的雕塑材質,用于創作展現海南精神的城市雕塑作品。
程連仲自上世紀80年代出國后,旅居德國20多年,后受邀為海口騎樓老街做雕塑,煥發事業第二春。為更好地留在海南發展雕塑藝術,他毅然放棄德國居留權。在他看來,海南文化有其獨特風采,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雕塑素材。
“海南既有自己長久、豐富的歷史文化創作題材,也有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宋氏家族、華僑文化,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等豐富的主題文化。”程連仲說,尤其是海南的女性歷史人物題材,即便放眼全國也并不常見。
在他看來,海南文化可分為“縱與橫”兩部分:縱的是海南的歷史文化名人,像馬援、冼夫人、五公、蘇東坡、黃道婆、丘濬、海瑞、宋慶齡、馮白駒等;橫的主要是黎苗文化。“建筑與雕塑皆是一個城市不可分割的整體,是該城市歷史、文化與文明的象征。”因此,當受邀為海口騎樓老街做雕塑,他首先想到了“老爸茶”這一海口獨特的市井生活。
“若要尋找適合海口的城市雕塑,我們需要對海口的整個歷史文化進行挖掘。”作家林森說,海口這個地名的來源,是因為它處于南渡江的出海口,但同時又背靠著噴發的火山口,所以,海口既是水口,也是火口。“這個地方水火交融、并濟入海,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若是以此進行城市雕塑的創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前不久,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來海南實地采風,為海口創作一組城市主題雕塑和海南歷史人物群像收集素材,醞釀創作靈感。他認為,城市雕塑,作為一種凝固的城市精神,要求它必須有歷史感和文化淵源,能激起當下的共鳴和對未來的展望。
“改變海南的公共城雕藝術形象刻不容緩,無論是相關的政府部門還是藝術機構、藝術家都應積極地回應與參與。”王家儒呼吁道,他說,樹立一個具有文化意義、人文景觀與審美魅力的城市形象應是每一位公民的期望與理想。
海南雕塑名家
盧鴻基(1910—1985)
從瓊海博鰲鎮排園村走出的藝術大師,集雕塑家、畫家、教育家、藝術理論家、詩人于一身。盧鴻基20歲考進杭州藝專(現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先后學習油畫和雕塑等。師承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后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雕塑系,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代表性作品有《戰時文化人》,還有《蘇軍烈士紀念碑》等。
林毓豪(1940—1997)
海南樂東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及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使林敏豪的創作靈感和創意噴泄而出。其代表作有《南京雨花臺紀念碑》《鹿回頭》《登岸》《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省港罷工》《新花》《孫中山》等。20世紀90年代初,以他妹妹為原型而創作的《秋妹》,其神形與雕塑技法表現得盡致淋漓。
崔開宏
海南瓊海人。擅長雕塑、雕塑史論研究。196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隨后進北京軍區連隊鍛煉,1972年調入中國美術館。歷任中國美術館研究部研究組組長、研究館員。雕塑作品《紅色娘子軍紀念像》《詩人杜甫像》參加第一、二屆全國城雕作品展。作品有《周士第將軍像》《陶行知像》《高君宇銅像》等。
王廣生
海南澄邁人。20世紀60年代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王廣生深受中國民族傳統藝術的影響,擅長使用多種雕刻材料創作作品,如《撒網捕魚》(象牙雕)《鹿鳴》(大理石)《東坡學士》(花崗巖)《大海》(木雕)《新生》(陶瓷)等,其創作作品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
陳和寒
海南海口人。20世紀70年代跟隨廣東著名雕塑家李炳榮教授學習雕塑,后修學于廣州美術學院,師從高永堅教授。他早年創作的牛角雕和木雕作品構思巧妙,雕琢精美。近年來,陳和寒致力于室外大型雕塑創作。代表作品有《鷹蛇斗》(牛角雕)《鸚鵡掛瓶》(牛角雕)《明珠——海口》(不銹鋼)《忠義神勇——關公》(鑄銅)等。
(徐輯)
?
?
相關鏈接:
南北雕塑 海南碰撞南北雕塑精品匯集海口上海一雕塑“山寨”倫敦地標?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