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匾之一
古匾之二
黎宇宇與他收藏的古匾
文/圖?實習生?陳卓斌?記者?陳蔚林
嫻熟地溫具、置茶、沖泡,再提壺細細傾茶,黎宇宇舉止之間表露出的有條不紊,讓我們很難把他和擁有穿越新疆羅布泊地區、探訪樓蘭古城遺址等經歷的探險家形象聯系到一起。
除了探險家,他還有很多身份——既是激流勇退的名記者,也是奔走于世界各地宣傳環保的公益踐行者,更是多年致力于挽救家鄉歷史文化遺存的收藏者……現居廣州的黎宇宇時刻不忘父親黎煥猷的教誨:“多想家鄉的事,多為家鄉服務”,這些年他遍訪國內外搜集了百余塊由海南鄉賢所書或所立的木制古匾,打算將這些古匾和其他藏品帶回家鄉樂東,獻給家鄉人民。
因為“只有讓‘鄉匾’回到‘鄉人’手中,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體現它們蘊含的深刻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
父親留下的“木頭情結”
談到父親黎煥猷,黎宇宇言語里滿是敬意:“我的父親是一個精益求精、信念堅定的人。受他的影響,我也力求對自己做出的每個決定負起責任、盡心盡力。”所以,無論是做記者、探險家、公益家還是收藏家,黎宇宇都能很快轉換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談到與木結緣,黎宇宇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因為家鄉就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的尖峰嶺,加之父親又是當地有名的木匠,所以他自幼就閱遍各種奇木名材,并且對木頭產生了獨特的情結,“父親刀下的那些做工精致的木制器具深深吸引了我,使得當時只有四五歲的我多次請求父親交給我這門技藝。”
雖然看出了黎宇宇的天賦和對木頭的熱忱,但黎煥猷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學習,將來走出大山、擺脫貧困,故一直不愿他將時間“浪費”在打磨木頭上。“父親常說,他們這一代人的憾事就是只能‘光腳’前行,希望我好好念書,尋得雙‘鞋’來穿,把往后的路走得更舒坦、更自在。”黎宇宇說。
于是,他只好斷了學習木工的念想,朝著自己同樣感興趣的文學方向搖櫓航行——自中學起,他便在多家刊物上發表文章,高考時“非中文系不讀”,畢業后“非記者不當”,還斬獲了第10屆“中國新聞獎”等多項榮譽。接著,他又通過一次次華麗的轉身,游刃有余地扮演著探險家、公益家等身份,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有人以為,這么多年了,黎宇宇心中對木頭的那團熱愛之火早已被現實澆滅,不再熊熊燃燒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份堅守和責任,永遠都不曾被忘卻。
遍尋古匾續鄉情
自幼生長在奇林密布、物種豐富的尖峰嶺,黎宇宇坦言,自己不但對花梨、子京等名貴木材十分熟悉,也把這種對林木的喜愛種在了心上、嵌入了骨子里,不是說放下便能放下的。
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發現歷史上海南名家制的木匾很多都流至省外甚至海外,“當時我便萌生出一個念頭,盡我所能收集海南古匾,讓它們有朝一日能回到家鄉的土地上‘認祖歸宗’。”
從2002年起,黎宇宇開始著手去收集古匾,雖然勢單力薄但不肯知難而退。借著當旅游記者的機會,他跑遍了國內外的山川和城鎮,每到一個地方都盡量抽出時間尋訪海南古匾,同時閱讀大量的相關史料,并從積蓄中省出費用求購古匾。
在古代,匾就如同建筑的眼睛,一般懸于門框上、屋檐下,有些名人府宅所掛匾的邊框更是雕龍刻鳳、鑲珠嵌玉,華麗而精美,再加上匾是集字、印、雕、色等多種藝術之大成的中華民俗文化精品,對于大多數收藏者而言極具吸引力。
“正因如此,想讓他們忍痛割愛,把辛苦收集的古匾交到我手上可不容易。”每次遇上自己心儀的古匾,黎宇宇都會動之以情,“主要是希望對方能夠成全我對家鄉的這份心意,明白我對‘鄉匾’歸‘鄉人’的懇切心情。”也因如此,許多收藏者都被他的堅持與誠心所打動,有的還會把他的需求記在心上,在日后的收藏中幫他向多方打聽。
“現在,收藏界很多人都知道我在為家鄉做著這樣一件事情。只要打聽到哪家有塊海南古匾,他們都會熱情地向我推薦。”說到這里,黎宇宇直言欣慰,畢竟從當初的孤軍奮戰,到如今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聚賢匯能為家鄉服務
置身在黎宇宇的“賢能堂”中,除了能看到一塊又一塊古匾外,還能欣賞到不少古書和字畫以及各式各樣的古家具等木器,把一方天地堆砌得古色古香。
為什么要用“賢能堂”這樣一塊匾為自己的工作室命名呢?黎宇宇這樣解釋,該匾從字面上理解,有聚賢匯能之意,和自己創辦這間工作室的初衷不謀而合。
撫摸著一張椅子的木制扶手,黎宇宇慨嘆道:“這些年來,我始終認為自己和這些木材有緣。畢竟我從小就接觸、喜愛木材,雖然沒能成為木匠,但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它們身邊,繼續和它們打著交道。”
在眾多的牌匾中,黎宇宇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塊于民國十八年由時任崖縣知事饒士芳在當地所題的“貞壽延祥”古匾。“這塊匾是我半年前獲得的,因為是官匾,所以尤其難得和珍貴。”他還記得,當時他循著線索一路尋覓,走進那家售匾的店時,發現店里竟然滿滿當當擺了200多塊匾,他只好一塊一塊仔仔細細地查看,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才“尋到了寶”。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在黎宇宇奔走多年收集而來的藏品中,還包括定安東廂人莫景瑞和文昌仕陶村人邢祚昌所制的古匾,前者是清代海南知名書法家,后者曾官至廣西布政使,故這些古匾都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他對家鄉的眷戀和思念,不僅僅只體現在收集古匾上。2007年,黎宇宇將“中國香蕉之鄉”樂東黎族自治縣縣旗帶到了南極冰原上,大力宣傳家鄉的香蕉品牌。下一步,作為廣東省科學探險基金會創辦人,他還打算聯手中外探險機構,在海南島多處建起探險基地,鼓勵更多的本土年輕人投入到這份熱血沸騰、超越自我的事業中來。
“多想家鄉的事,多為家鄉服務”父親的期許,他用近半生踐行。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