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富制造的弩和箭。
李政富在示范射弩動作。
指尖上的傳承
文記者?郭暢?圖記者?陳元才
少數民族傳統技藝是一種文化的標志,歷史變遷,歲月洗禮,慶幸總還有人愿意用匠人精神堅守著古老技藝。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被人們譽為“天上什寒”,是一個典型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在這里,有一位名叫李政富的苗族制弩人,從1996年開始,他從射弩能手逐漸變為制弩高手,繼承屬于這個民族指尖上的傳統技藝,用心做好每一把弩。
“黎族以前的狩獵工具是弓,而苗族用的是弩。”弩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
“用有彈性的荔枝木制成弩,以竹片為箭,屏息凝神,只待弩箭離弦,靜靜地劃過空中,見血封喉。”李政富講述道,這就是古老的民間射弩,因為擊發無聲,射擊精準度高,在成為現代運動之前,已是苗族先民們防身或狩獵的重要工具。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需要通過狩獵去獲得食物,大家逐漸把弩遺忘在身后。在什寒村,李政富成為了最后一位會制弩的苗族人。“據我了解,整個瓊中會制弩的人也屈指可數,真擔心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有一天會失傳。”李政富說。
祖輩教會他?射弩、制弩的傳統技藝
射弩這一民間體育活動,在云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陸作為作戰武器而傳入的,稱為“藥弩”。因弩擊發無聲,射擊精度頗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獵和射魚,所以以前的苗族男子幾乎人人都備弩箭,男童自幼習射,還常常進行比試。
與大多數苗族男子一樣,李政富從小便受到祖輩們的影響開始射弩。從托石塊開始,用重物掛在手上以增強臂力,到以山上滾落的圓木轱轆進行移動目標射擊,他經常跟小伙伴們一較高下,在掌握一定技術后,還跟著父親去山區狩獵實戰。
每個苗族家庭都有一把弩,忙時耕作,閑時射弩,在綿延千年的時光中,似乎這就是苗族人命中注定的最佳生活方式。直到某一天,爺爺的一句話改變了李政富的想法。
“我上年紀了,制弩這項技藝你想不想繼承,如果現在不學,可能以后就沒有機會再學了。”聽了這句話,李政富琢磨了一宿,現在周圍的人都拿著祖輩們做好的弩去射擊,樂此不疲,可是將來若沒有了制弩這項技藝,還談何射弩?
興趣使然,責任在身,李政富開始把心思放在學習制弩這件事上。“小弩的弩批長1m左右,弩床長50cm至70cm,弩床上開一箭槽,箭槽以青皮等硬木雕削制而成。弩強用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桿粗細與筷子相似,長短一般在25-35cm之間。”爺爺細致入微的每句教導,李政富都銘記在心。
剛學這門手藝的頭兩年,李政富干完農活,就忙著回家制弩,通常半個月可以做好一把新弩,“左鄰右舍都說我做的弩很漂亮,看到努力有了回報,很有成就感。”李政富說。
制弩背后的故事
邊傳承邊創新
談到制弩過程中哪一項工序最復雜,李政富坦言:“做了十多年的弩,其實在制作過程講究熟能生巧,每一個步驟只要熟練都不是難事。反而是挑選木材,越來越難。”近些年,隨著對森林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伐木制弩”這項古老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李政富回憶道,2004年冬天,因為在附近村莊都找不到木材適合制作弩把,李政富托親戚打聽,得知在樂東萬沖鎮友誼3隊可以找到現成的“紅梅木”(苗語音譯),李政富沒有猶豫,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到了當地,又在幾個年輕小伙的陪同下,步行了1個多小時的山路,找到一塊珍貴的“紅梅木”,連夜乘車回到村里。
“取回木材,還要放置2至3年,讓它自然風干才能制作,為了一把好弩,還是要花些功夫的。”現在,李政富發現,雖然荔枝木不如“紅梅木”有彈性,但是出于保護森林和珍貴樹種,也基本上可以代替“紅梅木”來制作弩身。
村里老人告訴記者,整個制弩過程都得依靠經驗和長期堅持,看似普通,但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力,還真拿捏不準。不僅如此,在古老苗弩的傳統制作工藝上,李政富還進行了改進創新,增加了瞄準器和扳機,對比之前,不僅射得準,還射得遠。
“苗弩屬于民族弩,以前單憑一個缺口與箭頭兩點瞄準,沒有準心,射擊時更多是靠手感,現在有了瞄準器就可以改善很多。另外,民族弩弦是用麻繩做的,空氣的干濕度、使用的次數都會影響射擊的精度,海南天氣潮濕,用竹片制成的弩箭硬度也不夠。”多年研究制弩,李政富琢磨出了很多可以改進之處。
在傳承古老制弩技藝的過程中,李政富融入創新的元素,為苗弩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培養子女的射弩技藝
期待能繼續傳承
走進李政富家,記者被掛滿了獎狀、獎牌、照片的三面墻壁所震撼。原來,這些“美好留念”見證了他和子女們征戰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射弩比賽、海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射弩比賽的全過程。
李政富的幾個孩子都是射弩能手,尤其是小女兒李鳳琳,曾連續四屆獲得海南省射弩比賽冠軍。現在,李政富作為射弩教練,經常帶領海南射弩運動代表團參加全國性的射弩比賽,最遠一次到達西藏省拉薩市,和其他地區的苗族同胞切磋,李政富和選手們都感到很幸運。
2015年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辦,李政富的小兒子因為發揮失常,沒能挺進決賽。“小兒子很有天賦,今年上高三,學業緊張,我在考慮等他將來大學畢業,就把制弩這項傳統技藝教給他。”李政富說。
近幾年,隨著什寒村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李政富在家里開了一家農家樂餐廳。“只要有客人來,他就會把自己的‘寶貝弩’拿出來展示一遍,給大家講苗族射弩、制弩的故事,如果有客人想體驗,他就帶著弩和靶箱到村里的射弩場,主動教客人射弩。”李政富的妻子告訴記者。
2013年,瓊中什寒村在政府扶持下,建設了一家獨具特色的苗家射弩場,供客人參觀體驗,“作為苗族的后代,我有義務帶大家了解這項古老的民間運動,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苗弩文化。”李政富說。
傳承指尖上的技藝,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能,更需要一種匠人的精神、一份專注的情感,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精髓。
李政富表示,在身體情況允許下他會繼續制弩,“沒有想過通過制弩賺錢,做一把好弩,即使是像苗繡一樣掛在墻上當藝術品,也是對老祖宗的尊重,時代在發展,年輕人是應該出去闖,但多年以后,即使他們不會再射弩,但他們的人生中,一定記得這一把珍貴的苗弩。”李政富說。
?
?
相關鏈接:
大媽街頭擺射擊攤被判刑 專家建議仿真槍分類管制里約殘奧會首日中國攬七金 射擊驚現“埃蒙斯”海口一男子街頭持槍射擊民警 劫車過程中被擊斃 ?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