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臺“三供”
廣西蟻漏沉香
鈴鐺
枕頭
木工錐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1/19/e576dd35064df37d40b475278ab691b6.jpg)
?繞線架
墨斗和木工刨子
越南包頭沉香
根部蟲漏沉香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1/19/b6603b44f2e1ec5132fa621755f6f93b.jpg)
?吊口沉香
?
記者?尤夢瑜?實習生?林敏?圖海南日報記者?宋國強
展陳預覽
海南省博物館特約
一木一香,見證著大自然對海南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記錄著島民們世世代代的生活痕跡,也在日積月累中成為海南一方水土的標志。從文化內涵到經濟價值,黃花梨與沉香之于海南島的意義已無需贅述。
它們是貢獻者也是記錄者,作為海南島上歷史悠久的木料與香料,任年代更迭,它們都在以自然的力量刻畫人文古今。近日,省博物館征集到了一批以黃花梨為制作原料的生產工具及民俗物件,以及一批頗能反映海南沉香生產的沉香標本。據了解,根據目前的展陳規劃,將于今年開幕的省博物館二期將在館內開設黃花梨展區和沉香展區,突出展示這兩樣海南特產。屆時,此次征集到的相關物件也將與公眾正式見面。
時逢今日,每每提及海南黃花梨,人們多會想到那制作精良、價格不菲的古風家具或是喧囂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串珠飾品。追溯回望,海南黃花梨擁有悠久的種植與木料使用歷史,在島上居民的世代生活之中,無論是生活、生產工具抑或是一些民俗用品中都常常可以看到花梨木。就地取材,海南人民用海南產的良木制作器具,這些大小物件無不反映著海島生活以及這里的歷史、文化傳統。
花梨物件反映海南生活
在省博物館的倉庫內,拉開一層一層的儲物柜抽屜,100余件用黃花梨為原料制作的農耕用具、民俗器具等被整齊擺放其中,深深的咖色透露著這些物件的年代感,木頭因長年累月而“攢”出的一股子陳舊氣息也撲鼻而來。
木工用的刨子、墨斗,農民犁地用的耙子,市井百姓家神臺上陳設的“三供”……還有一些物件因為早已退出生活舞臺,讓人一下子難以說出它的用途。雖說年代久遠,我們卻難從這些物件上發現太多的破損,只在一些邊緣、角口處能看到因磨損而出現的光亮。
“海南不同地區所產的黃花梨品質也會有所差異。”省博物館征集部主任王輝山介紹,比起那些陽光充足、土壤營養好的地方,反倒是火山地貌,石灰巖、石頭山上的黃花梨品質更佳。海南的黃花梨當屬霸王嶺一帶的品質最好。
一提起黃花梨,海南人基本上都能說上一兩句,所以,要做一個人人都熟悉的黃花梨專題展區,在相關文物的征集上自然也就要有著高標準。據介紹,為了征集這一批黃花梨制品,省博物館提前聯系藏家,首輪挑選即堅持三條標準進行。首先就是材質,自然是要以優質黃花梨為原料制作才行;第二就是用途,以生產、生活工具體現海南特色民族和民俗文化;第三就是年代,此次征集的藏品主要以民國前的為重點。在層層挑選后,省博物館邀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廣東管理處和我省林業研究所的專家前來鑒定。
正是本著這樣的征集標準,一批古老卻不乏新意,陳舊卻依然精細的物件得以進入博物館,未來也將與公眾見面,講述著良木中鐫刻的海南歲月。
生產工具再現農耕文明
在這批黃花梨物件中,有很多都是與人們日常生產息息相關的勞動工具。
各種尺寸的木工刨子形態上與今天所見的刨子沒有太大差別,個別刨子上嵌著的金屬扣件已是銹跡斑駁,刨子上油亮亮的部分,仿佛讓人看到當時的木匠是如何手持著它在木材上一來一回地打磨。
除了木匠們常用的刨子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墨斗,墨斗上纏繞的棉線早已變得烏黑;用黃花梨制作的三角尺上,刻度依然可見。從這幾樣木工活里常用到的工具,可以感受到那些“手作時代”的技藝與匠心。
質地硬、密度高、不易開裂等特性,也讓黃花梨成為制作農耕工具的材料首選。超過1米長、帶著齒的耙子,木頭上的痕跡就好像還在講述著它曾經在泥巴地里的摔打。離開田地,這里還有舂米的木杵,編草席用的工具,以及黎族人民紡織時用的打緯刀、繞線架等。這些生產工具不僅反映著海南島上世代的農耕文明,也說明當時的黃花梨與平民百姓生活緊密相連。
這批物件中有不少農具來自海口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符集玉的收藏,在他看來,自己是通過收藏來追溯舊時文化。“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底蘊豐厚,海南島自古以來孤懸海外,由于歷史上的交通等因素,這里與大陸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也就讓本地許多農業用具,特別是黎族人民使用的工具保留了原始、古樸的特點。”
“當地的百姓最清楚什么樣的木材適合做什么東西。”專注于木材收藏的民間收藏家鄭永利說,在海南百姓就地可取的木材中,黃花梨因其堅硬、耐磨且不易被蟲蛀等優良特性而成為了制造勞動工具的優質材料。這批征得的黃花梨物件中有數十件出自鄭永利之手,1979年來海南的他以木匠起步,逐漸對海南的各類木材都熟悉起來,和木材結緣的幾十年里他收藏了不少器具和黃花梨標本,此次除了農耕用具、民俗物件外,他還為博物館提供了幾件黃花梨木材標本,通過這些標本,我們足以了解一棵花梨木需要多少年,它的心材才可以使用。
民俗物件讓花梨融入生活
“叮叮叮……”金屬敲擊著黃花梨制作的木質外罩,發出清脆的響聲,這個看上去像木匣子一樣的東西,中間由線串著金屬,實際上是一個掛在牛或羊脖子上的鈴鐺,因為花梨木材質密、木頭硬,所以在金屬敲擊下發出的聲音也很響亮,人們也就能順著鈴鐺聲尋找到正在吃草的牛。這個民國時期的木質鈴鐺頗有幾分生活趣味。同樣利用黃花梨“響亮”特質制成的還有一個瓊劇樂器——梆子,戲班子里的師傅只要輕輕敲擊就能發出脆亮的聲響來。這幾樣文物都是符集玉多年來收藏所得。
在這些民俗物件中,還有幾個外形圓滑的枕頭,之所以圓滑是因為它們都是由一塊整木雕刻而來。“其實,樂器梆子還有這些枕頭,都體現了黃花梨的獨木文化,即由整塊木頭進行雕刻制作。”王輝山說,除了枕頭,筆筒等也都是獨木制作。
除了獨木枕頭,一個可變換高低,便于攜帶的折疊式枕頭也很引人注意,乍一看,還以為是類似九連環的啟智玩具。這樣的設計也頗能體現當時人們的巧思。
一套神臺“三供”雕刻工整,沒有花哨的雕刻圖案卻有著簡約、大氣的線條。據介紹,這樣的“三供”多是出現在清末至民國年間,瓊北地區的一些富裕人家用來祭祀祖先時插香、插蠟燭。
無論是做成生產工具抑或是制作成典雅的家具,黃花梨一直都是十分珍貴的木材。“我不認為因為用黃花梨制作犁等工具,就說它在那個年代不珍貴,這只是說明當時的老百姓非常清楚什么樣的木材適合作什么樣的用途。”鄭永利說:“應該說,海南的黃花梨使用在明末清初時達到鼎盛,它的品質非常好,那時候不少材料都運出島去制作家具,明代時用花梨木制作家具就已經能非常精準地計算所需的木料了。比起清代家具的繁復雕飾,明式家具更講究線條。”
“上世紀80年代時,黃花梨就已是論斤來賣,一斤大概是1毛至3毛錢。”王輝山說。
珍貴的黃花梨是海南這片土地上的一個物種,卻也以其特質成為自然與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從遠古至現代,它參與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是“下里巴人”的工具也好,是豪華廳堂里的藝術家具也罷,黃花梨一直在書寫著獨有的風韻。
?
?
相關鏈接:
政協委員董光海:打造黃花梨景觀大道 增添城市特色文昌男子染毒癮居無定所 盜伐沉香黃花梨被捕用酸枝木拼接黃花梨騙錢 樂東一男子終審被判3年8個月?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