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一支“哥隆”小調
“東岸流水過西岸,南山風送北岸云。山中只有千年木,世上難逢百歲人。”剛回村子的郭宗們,在回村的車上就哼起了村語民歌里的名篇《梁山伯與祝英臺》,耳熟能詳的愛情經典經過村語的演繹,也另有一番風味。
郭宗們的歌聲,是大風村公認的清澈嘹亮,而他經常外出的生活經歷,也讓他的村語歌融合一些儋州調聲以及外地民歌的味道。因此只要他回村,總會被人拉著唱上一段。
其實,如今傳唱最廣的村語民歌,常常有人認為調子略有些低沉,聽得懂歌詞的能明白其中蘊含的祝福及故事,而聽不懂的人往往難為歌聲的氣氛感染。
“目前流傳的村語歌曲,其實已經不完整了。”何永智感嘆,許多喜慶的歌曲,或許在最初并不是用單一的調子演唱的。
一位研究過當地村語民歌話的人曾說,村語民歌應有情歌調、說書調、哭喪調、哭嫁調等多種調聲,情歌調用于情歌對唱,表達愛慕之情;說書調談古論今、講述英雄往事,情歌調婉轉細膩、說書調雅音悠揚,但可惜的是這兩種調聲幾乎已經失傳。
好在像郭宗們一樣的青年一代歌師,正在僅存的兩種調聲基礎上,融匯了一些外地調聲的精華,在傳承“哥隆歌”的同時,用自己的理解和創作,賦予了千年的“哥隆歌”鮮活的血液。
“昌化江兩岸的東方和昌江,有55個村莊,約10萬人在說著村語,走進這些村子,只要哼上兩句村語民歌,一定會有人側耳傾聽。”郭美桃笑著說,早些年的時候,每逢佳節,要是在昌化江邊唱起民歌,一定能得到江對岸的附和,唱得歡了,一天一夜都不會停!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