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為珊瑚礁做“體檢”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拿到國際潛水證書的科研人員,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所長傅亮長期在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開展海洋科考工作。“我們對珊瑚礁的了解還遠遠不足,若想保護修復它,先要把它周圍的環境弄清楚。”
2014年到2015年,傅亮的團隊前往三沙華光礁、北礁、玉琢礁、浪花礁、磐石嶼等5個獨立無人生活的島礁,潛入海底,參照珊瑚礁監測國家標準,對這里的礁珊瑚生態情況進行了調查,最終形成詳實的數據與材料,提交給三沙市政府做決策。
不僅如此,傅亮圍繞珊瑚礁周邊魚類,底棲生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也展開了系統排查,并編撰《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一書。“我們了解了這些基礎信息,就會對保護珊瑚礁有更深的認識。”
2016年,省級重大科學技術項目《七連嶼海洋牧場關鍵技術及示范》獲批準正式開始實施。受項目方邀請,劉敏的團隊也為弄清三沙珊瑚礁及其附近魚類而來。在10天左右的時間,她的團隊每天都會潛入海底,對西沙珊瑚礁、魚類開展水下攝影,并用科學方法測得多個區域的珊瑚覆蓋率,了解珊瑚的健康狀況。
“我們還在水下投放了監測儀器,等到一定時間,就可以掌握珊瑚周圍的環境狀況。”劉敏說,按照科學手段調查采樣后,將有助于綜合分析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機制,診斷生態系統退化原因,評估受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可修復性。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