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刀弄槍到舞文弄墨
1950年代,梁信的一位油畫家朋友曾經為他畫過一幅半人高的大幅油畫。畫中,梁信身著軍裝、英武挺立,幾乎沒有文人的影子,倒是多了幾分武將的錚錚鐵骨。其實,梁信自己也曾經這樣說過:“我本就是武將,并非文人。”
追溯梁老的武將歷史,還得回到60多年前。1926年,他出生于吉林扶余。1938年春天,12歲的他就背井離鄉,投身茫茫人海,在吉林和黑龍江兩地流浪了整整7年,為自己“找飯吃”。1945年,在日本投降的前夕,一個偶然機會,19歲的他遇到了東北抗日聯軍名將李兆麟,從此參加到人民軍隊之中,第二年他就加入了共產黨。梁信先后參加了“三下江南戰役”“圍攻長春”“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多個重大戰役。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隨部隊南下廣西,參加了歷時3年的剿匪戰斗。那時,梁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146師武裝工作隊隊長,兼廣西柳江縣百朋區、進德區兩區區委書記。作為20歲出頭的青年,他領導著當地的清匪建政。毫不夸張地說,他的青春是戰火中的青春。
在部隊,梁信擔任過宣傳員、宣傳隊長。在戰斗間隙,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非常喜歡寫些戰斗故事,還寫過八場廣場話劇《創傷的海棠葉》,獨幕話劇《勇敢與機智》《穎河兒女》等,有時還在中南軍區的報紙上發表文章。這樣算起來,梁信從事戲劇、影視、文學創作的時間,超過了60年。
梁信的戲劇創作活動,引起了時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陳亞丁等老領導的注意。他們看到梁信寫的那些剿匪故事,栩栩如生,就說一定要找到這個作者。見面后,他們驚奇地發現,梁信并非純粹的文人,而是策馬挎槍的漢子。那時候的部隊中,要找一個勇敢的戰士、善戰的軍官容易,想找出個作家卻不容易。于是,本來想要成為優秀軍事指揮家的梁信,在1953年被調入中南軍區創作部,任創作員兼支部書記。從此,他開始了以部隊生活為基調的文學創作生涯,從舞刀弄槍變成了舞文弄墨。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