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折取?丹桂、忠孝節義之輩
對一方民眾而言,牌坊成了他們世代引以為榮,啟迪子孫的豐碑。
說起牌坊數量之多的村落,文化名村攀丹村位列其中。該村因明代進士唐胄世家累朝衣冠蟬聯,名人輩出立了不少牌坊,清末民初海南學者王國憲稱:“此赫赫古宦書香家族為海南內外所罕見。”
攀丹村勝景之一就是府城東門外青云橋(亦稱東門橋)至攀丹村頭的明代石牌坊表群,橋頭高處聳立著唐胄書寫陰刻的“青云橋路坊”,橋尾不遠處是一片空闊地,豎立著名曰“青云”“進士”“會魁”“省魁”“聯桂”“聯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府城內還有為唐胄立的溟甸群英坊和都憲坊,均為官府和當地百姓為旌表和紀念唐氏進士、舉人和名士而建。
古時攀丹村曾是瓊山南渡江東岸各都圖和文昌等縣商民進入府城的必經之路,平時車馬行人游客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形成幾百年興旺不衰的景象。
原名下田村的府城鎮金花村,是明代“海南雙璧”丘濬和海瑞的故里。金花村單就為丘濬立了7座牌坊,有少師坊、少傅坊、少宗伯坊、大司成坊、學士坊、廷魁坊、解元坊。歷史上,丘濬、海瑞兩大家族都十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牌坊豎立不少。為海瑞立的忠介坊,為海寬立的梯云坊等都為金花村增光添彩。
牌坊中,貞節坊占有較大分量,有貞節、節孝、節烈、節行、貞壽和孝友等幾類,大多是為了褒揚婦女而樹碑立傳的。《府城春秋》作者黃培平在書中寫道,貞節牌坊絕大多數散布在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婦女處在社會最底層,操勞一生為封建禮教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明化成三年(1467年),在府城下田村有一貞節坊,是為丘濬的母親李氏而立,她在丈夫死后矢志不渝,獨自一人把丘濬撫育成人。如今該牌坊已經荒廢了,但李氏“貞節顯白,自少壯至老如一日,尤為鄉里所嘆服”的故事和精神至今流傳。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