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留畫卷?重拾故土情
“創作鋼筆畫的過程,也是我以另一個維度重新認識故鄉,重拾故土情的過程。”黃群認為,海南雖是個孤懸海外的小島,卻山光水色一應俱全,不僅如此,各色風土滋養出自成一格的人文風情,讓小島成為一個容納的人文生態系統。
“海南的美,在于每到一處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時光在每寸土地中沉淀下不朽的故事。”黃群說,在與親友游覽時,他越發被海南的大美所感動。“這種美不僅在于景色,更在于這片熱土上,人們的執著與奮斗。”
而將景致繪成畫卷時,手中的老鋼筆猶如媒介,畫筆勾勒的線條猶如聯結時空的絲線,讓黃群與筆下的故鄉展開跨越時空的交流。
“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堅持找出當地最具風情的景色作畫。”?和大多數人一樣,黃群對景色最感興趣的就是“美”,但這種“美”不僅涵蓋了形態美、布局美更有歷史人文美。
黃群筆下的潭門老渡口是一扇圓柱門,門頂端掛有“潭門故事”字樣的牌匾,數根船木從頂端伸展,船木低端垂掛著許多銅鈴,就像一個個風鈴。似乎風一吹,這些銅鈴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奏響一首耐人尋味的老歌。
“當地漁民告訴我,造門的木頭都是從廢船上拆下的老船木,它們雖然不能再出海,卻化作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永遠守護著潭門。”黃群說,在這扇門中,他感受到潭門人在千年流轉的時光中,世世代代對海的守望。
于是,他為筆下的潭門老渡口寫下這樣的短詩:“潭門老渡口訴說著過去,在這里除了能聞到香氣四溢的美味海鮮,還會發現這里的漁人也是三沙勇敢的守衛者。”
在三亞河漁港,遠處廣闊的海面和近處停泊的漁船渲染出經年的滄桑。漁船仍是傳統的木質結構,剝落殆盡的白漆依稀顯示出它們已有些年歲,海浪拍打著船身,潺潺的水聲似乎在默默地訴說這些老船曾經在寬闊的海灣里捕回多少魚,經歷了多少風浪。黃群說,“在畫下漁港船只時,我仿佛化身老船長,在三亞河中飄搖。”
“常常畫著畫著就突然淚流滿面。”黃群說,每幅畫從構圖到完成都要花上至少五六個小時。有時,一幅畫完成,已經是凌晨一兩點,城市寂靜無聲,四周只剩下他的桌前還留著一盞燈光。“這時我突然懂了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