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3/08/90fba6900f1d1a29ff7c09.jpg)
文昌美寶村的古宅。周淑怡 攝
椰林深處,曲徑通幽,灰瓦白墻,雕梁畫棟。兩天的行程里,“南洋文化之旅感受文昌魅力”大型媒體采風活動走訪王兆松故居、松樹大屋,吳家老宅、林家大院等華僑故居。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如何更好地保護、修復華僑故居留住華僑當年的鄉愁,更好地傳承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華僑的后代們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
保護華僑后人一直在努力
王兆松是馬來西亞瓊僑屆的著名僑領之一。
王兆松故居位于文昌市文城鎮義門村,占地846平方米,至今已經走過了幾十個春秋。故居門外,草木蔥蘢,鮮花怒放。故居里面,門和墻磚的顏色仍然鮮亮,房子坐西北朝東南,呈中西合璧式風貌,硬山頂,三進式格局,是文昌市保存較好的華僑大型民居。
王兆松1875年出生于貧困漁民家庭,幼年下南洋謀生,歷經艱苦,后來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僑領。成名后,王兆松對于故鄉的公益事業,一直非常熱忱,捐資建設醫院和學校,并出資維護家鄉道路。
王兆松的侄孫王祿理是故居的管理人,目前在海口經營王兆松有限公司,主要做服裝生意。據他介紹,目前,王兆松后人有130多人,遍布20多個國家。依托王兆松有限公司,王兆松的后代們連續十余年為社會捐資200多萬元,涵蓋教育扶持、社會救助等領域。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王兆松樓”。
“我們子孫后代都以繼承祖輩愛國愛鄉的精神為傳統,通過王兆松有限公司這個平臺積極參與捐款助學助人”。這些年,王祿理經常往返海口和文昌兩地,一是向人們介紹華僑王兆松的事跡。二是故居也需要修葺。
在他看來,這所承載著赤子情懷的百年老宅,是王家幾代人愛國愛鄉的見證。
與王祿理有同樣情懷的吳清海,是鋪前鎮美寶村吳家老宅的守護者之一。
吳家老宅占地800多平方米,宅子是由泰國華僑吳乾芬回鄉修建,至今有101年的歷史,南洋風格特色突出。
吳清海今年40多歲,現在在三亞打工。吳清海說,他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起曾祖父的故事:吳乾芬16歲坐著小帆船下南洋到了泰國干苦力,在泰國艱苦奮斗13年買地開了兩家客棧,賺錢后,又叫村里人下南洋打工。29歲那年,他回到美寶村蓋了這座院子,還拿出錢接濟村民。39歲英年早逝。
后來,吳乾芬的后代也積極投入愛鄉義舉,為美寶村籌資捐建了小學。
對于20多歲就外出打工的吳清海來說,曾祖父的故事堪稱傳奇,“他們身上那種不怕艱苦、不怕失敗、吃苦耐勞的精神非常值得我敬仰”。吳清海說,他逢年過年都會盡量抽空回來整修一下老房子,“前幾年,威馬遜臺風過境,這棟老房子只掉了幾片瓦而已!”
傳承華僑故居期待新內涵
與王兆松故居和吳家老宅相比,松樹大屋符家宅目前的境遇略顯尷尬。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3/08/90fba6900f1d1a29ff860c.jpg)
文昌歐村林家宅。周淑怡 攝
符家宅是文昌市頭苑松樹村華僑富商符用鐵110多年前回鄉修建的宅院,具有非常明顯的南洋建筑風格。
如今的符家宅已經荒蕪很久,屋頂幾乎沒有幾片完整的瓦片,宅子里墻面斑駁,一些設施已經殘缺不全,只有造型中西合璧的橫梁、窗欞和用料考究的地磚能彰顯出它昔日的風采。
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特聘理論研究員鄧覺新對松樹大屋研究多年,在他看來,如此規模、造型考究的華僑故居在海南非常罕見,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年久失修、老宅部分構件出現問題的現狀,讓鄧覺新略顯擔憂,松樹大屋能夠修舊如舊是他的心愿。
符家宅在文昌知名的華僑故居中是一個特例。
位于文昌市鋪前鎮美蘭村的林家大院的狀況比其好很多,大院至今仍有人居住。71歲的林道芳介紹,宅子是其曾祖父在越南發達之后,運回優質木材回鄉建成,至今120多年都很結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松樹大屋,吳家老宅、林家大院這些華僑故居,它們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地點相對分散偏僻,養在深閨人難識。二是和這些故居有緊密關系的人,要么外出謀生,要么早已不住在里面,要么住在里面的人年歲已高,這樣一來,老宅年久失修成了大問題。
“文昌不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還有濃厚的宗室信仰風氣,挖掘華僑文化對于文昌乃至海南都非常有意義。”鄧覺新說。
如何依托華僑故居傳承和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精神?如何為華僑故居注入新的內涵留住華僑鄉愁?海南文昌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需要一起探尋。
?
?
相關鏈接:
古城墻和故居祠堂: 千年府城的建筑符號記者巡街:走進鄉村民宿來一次鄉愁體驗異鄉游子意 鄉愁入畫中記得住鄉愁 新坡鎮鄉賢助力鄉村發展 ?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