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舞,黎語“闖坎”之意,古籍稱“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會的祖先崇拜。因為它古老,因而得名老古舞。解放前,老古舞在白沙的細水鄉、元門鄉、白沙鎮、牙叉鎮和相鄰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黎族鄉村,都可見到,而到現在,僅在細水鄉有遺存。今年五月,老古舞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跟隨“非遺”保護專家,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細水鄉欣賞到了這項舞蹈。
海南民間絕藝
老古舞,是一項十分古老的舞蹈,場面甚為奇特,甚為宏大,甚為壯觀,難怪我國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宋兆麟老先生看到該舞蹈時,也表示十分震驚。
祭祀祖先時跳老古舞。凡人患病做惡夢或有不吉利之事發生都要“告祖先”,求祖先保佑平安除災解難。如果沒有發生特別事故也要每三年全村舉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動祭祀先輩。如果當初不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這個古老的舞蹈可能無法重見天日,當有一天,老藝人一位位地離開人世,它將被永遠塵封在海南的黎村里。
場面宏大
其實關于老古舞的記載,早在宋《諸蕃志》中就有記載:黎族“俗尚鬼,不事醫藥,病則宰牲畜動鼓樂以祀,謂之作?!薄?/p>
清朝張慶長《黎岐記間》記:“遇有病輒宰牛告祖先,或于野或于屋,隨所便也”。
細水鄉老藝人王國球說:“古就是很久的意思,老古舞傳承到他,大約已有二十代。”據一些史料記載,早期跳老古舞由村老(村中長輩)主持,明代改由“道公”主持?,F由熟悉“老古舞”的老藝人(領舞者)主持。
細水鄉,離白沙縣城并不遙遠,從縣城開車過去不到半個小時,在細水鄉的一些村寨,都遺存著老古舞。坐在車里,窗外掠過山川田野,車子最后停在一個水庫大壩上,在水庫旁的一塊空地上,村民已經在這里聚集。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稱他們為舞者更恰當。
在水庫邊上一塊約有一千多平方米的荒草地上,便是跳老古舞的舞臺,上面插著上千條竹子,乍看雜亂無章,但仔細觀察卻能發現每根竹子間都以草繩相連,一根根細竹間,留出了一條條小徑。
竹子都是一人多高,似“八卦陣”,就在每根竹子上還插著香,在竹陣旁邊,場地三處分別倒放著數個舂臼,舂臼上放著裝米的瓷碗、雞蛋,并插香,放置祭祀用的靈牌。
竹陣正前方,有一個兩米多高的竹臺,上插小紅旗,這是祭祀的靈臺。
村中長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個舞臺,是全村20多人搭建了三天才準備好的。以前村里跳老古舞時場面更加壯觀,光擺竹陣用的竹子就有上萬條。
舞還未跳,單這個陣勢,就足以說明這個舞蹈不一般。
角色眾多
陣勢大,只是老古舞的一個特點,角色眾多,才是老古舞的一種有別于其他黎族舞蹈的重要特征。
上午大概9點,鑼鼓嗩吶紛紛奏響,在偌大的場地上,聲音清亮悠長,如從天降,回蕩在山谷之間。
樂隊中的樂器種類繁多,有唎咧、畢達、嗩吶、黎鼓、大鑼、小镲等,這些黎族傳統樂器,均由村人演奏。樂隊里一位老人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原來在村里,幾乎每個青年男子都會三兩樣樂器,拿到手來都能奏出悠揚的曲子。而現在,村里掌握傳統樂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都去聽流行樂了。
樂聲響起,村民們紛紛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出場,好像在演一部大片,角色各異。
據省非物質遺產保護專家王海昌介紹,老古舞參加的人數眾多,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解放前在跳老古舞時幾乎全村人人參與,它是一種集祭祀、舞蹈、慶典、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但其中最有價值的,還在于舞蹈中包含的眾多的角色和動作。
王海昌介紹,在舞蹈中,主要角色有12人以上,分工不同,在黎語中有著特定的稱謂:頭戴方角彩帽,身穿紅色長袍,用紅布條束腰,左手端1只杯,右手拿1支筷子,在舞中代表男性。他是整個舞蹈隊伍中的領舞,黎語稱為“茍它”,他位于隊伍最前面?!拔魉笔俏桕牭膲宏嚾耍挥谖桕牭奈捕恕N柚写砼盏奈枵?,服飾同“茍它”,右手拿一根30厘米的木棍,棍的尾端縛著一束白麻線的拂塵,象征鹿的尾巴。“茍它”領舞,“西它”壓舞,一前一后,一男一女,在整個舞蹈中遙相呼應。
“帕曼委嘎”,指男性舞者。在此角色中,又分出四個小角色,其中一人扮鹿,兩人扮獵人,一人拿獵槍,一人拿長柄大刀;另外兩人舉鯉魚燈、兩人舉燈籠,其他人手持祖宗靈牌。都穿著黎族傳統男性服飾。
王海昌說,這些角色,都來源于生活,在眾多的黎族舞蹈中,許多舞蹈都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而老古舞也不例外,它包含的角色更豐富,與生活聯系更為緊密。
除了這些角色,還有一個“拜扣委嘎”,男扮女裝,穿緊身花筒裙,手持煙筒?!暗苟?,即裝瘋賣傻者,由兩人裝扮,戴面具,1人代表男性,1人代表女性。
“批魯”,扮女性丑角。腰挎一具漏底的竹簍,到處亂撿東西往簍內放,但是放什么掉什么,惹人發笑。
在眾多的角色中,扮男性丑角的“爬禿”頗有特點。頭戴草笠,手持短棍,將一束稻草編織成男性生殖器形狀綁在腰間,專尋女性做繁衍后代動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宋兆麟說,“爬禿”這個角色,在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舞蹈中,并不多見,但是在黎區的舞蹈中存在,說明在黎族社會中人們對繁衍后代的渴望和尊重。
除了這些角色之外,還有樂隊和自由參與的村民,人數多少不限。
情節跌宕
伴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舞蹈在空曠的場地拉開大幕,眾多角色紛紛投入其中,場面井然有序。
舞蹈的大體情節分為四段,第一段為“起師”:意為告祖先儀式開始,“茍它”站在祭臺前敲大鼓念白,大致意思為“大鼓呀大鼓,今天請你把各位祖先神靈召來跟我們團聚吧,我們有豐收的稻谷,有香甜的米酒,打獵打到了山豬,婦女們織出了美麗的衣服,我們沒有忘記祖先神靈,我們共同慶祝這美好的節日”。
茍它念完之后,帶著眾舞者圍著四個舂臼繞行,稱為“走四”,請四方祖先神靈歸來,手持鯉魚燈、燈籠等,舞者在前照明帶路。
舞蹈的第二段為“開闕”:意為活著的親人迎接祖先神靈歸來?!捌埶睅枵呃@著6個舂臼轉圈,表示迎接的路途長遠。
開闕結束,第三段為“挽嚷”,此為該舞蹈的精華部分,活著的人與歸來祖先神靈同樂,舞者圍著排成兩行的12個舂臼追逐玩耍,并表演點種山蘭(一種旱糯米稻)、狩獵(獵人和裝鹿者表演)、捕魚(丑角“批魯”捕魚,邊放竹簍邊漏掉,引人發笑)、丑角“爬禿”用草繩表現交配動作,追逐女性,意為祖先們敬請放心,我們的后代生生不息。戴面具者裝瘋賣傻,代表祖先神靈歸來與活著的親人同樂。其他參加的村民隨著鑼鼓跳拋手舞、踢腳舞,時唱山歌助興舞蹈第四段為“走洪圍”,意為送祖先神靈歸去。場上燃香,四周燒柴,燈火通明,“茍它”帶著眾人繞著門字型竹排蜿蜒穿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最后解開縛在竹子上的繩結,表示祖先神靈已消災解難,保佑全村風調雨順,老少平安。
王海昌說,在古老的黎族舞蹈中,分眾多角色,并將整個舞蹈分成段落,各有不同主題,可見舞蹈在黎族人民中有著深刻的表現形式。老古舞表現黎族人民自原始社會以來形成的祖先崇拜祭祀議式和傳統生產、生活習俗,有千百年的民間傳承歷史。同時,展示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也是民間自娛自樂的方式。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看了老古舞后評價,老古舞傳遞著原始社會以來人類繁衍、生產和生活、宗教信仰等許多重要信息,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對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且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據白沙黎族自治縣文體局負責人介紹,隨著時代變遷和時尚文化的沖擊,祭祀祖先的儀式逐漸消逝,老古舞有消亡之危。目前縣里相關部門正在保護有代表性的老古舞隊伍。同時,吸取老古舞之精華,不斷提高民間藝術研究水平。
?
?
相關鏈接:
黎族老古舞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