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樹果子燈。
“一葉有蛙”造型的兩用燈。
南海漁燈。
鹿形狀的煤油燈。
王福和收藏的最小的燈。
“不省油的燈”的發展(從左到右的變遷)。
玉燈臺上邊可以搭配燈。
煤油燈柱。
華僑在海南用的燭燈。
仰著腦袋,托著下巴,兒時的王福和,喜歡伏在父親腿上,聽他講關于燈的故事。從那時起,他的心里就種下了關于燈的種子。
“父親是海南第一代電工,家里收集第一盞燈時,我才十多歲,如今,我已是耳順之年,家里古燈近千盞。”得知記者到訪,王福和早早就站在海口供電局家屬樓門前等待,嘴里念叨著,這些燈,都是老一輩匠人的智慧,不能失傳啊。
一進門,記者就被眼前玻璃展柜里的各式燈具所吸引,再抬頭看,和普通家庭頭頂一盞現代工藝電燈截然不同的是,王福和家的墻壁、天花板上掛了幾十盞燈,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裝飾品,質樸中,多了幾分神秘感。
“別看只有3個展柜,其實僅家里就存放了200多盞古燈,你看,這盞燈是最特別的。”王福和說著,小心翼翼地從展柜最頂層抱下一盞陶瓷質地的古燈。他介紹道,這盞燈可是南海漁民的日常用燈,出海打漁時,可把它掛在船頭照明,因為形似元寶,只有一扇“小窗”,所以它防風防雨,非常實用。
“南海的老物件,可是不多見的寶貝。”王福和說,一次偶然機會,他在海口府城附近買下這盞燈,經海口市收藏協會鑒定,這盞燈的出產年份可追溯到宋代。
僅這一件藏品,王福和就饒有興致地介紹了近半個小時,想一飽眼福,不得不向王福和提議:把展柜里的古燈都“曬出來”,讓我們長長見識!
王福和與燈結下“情愫”
王福和將各式各樣的寶貝古燈成排擺放整齊供大家欣賞,講述著他與燈的“情愫”。
王福和說,作為海口供電局基層變電站的老員工,大半輩子都在跟“電與燈”“光與亮”打交道。而眼前這些年代久遠的戰國時期藏品、造型各異的煤油燈、按照民國時期的布線風格來安裝的民國電燈等,都是自己用了近50年的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從全省各地收集來的。
“以前人們沒有存放舊燈的習慣,有時候請朋友吃一頓飯、送鄰居一袋米,就能換來一件心儀的寶貝。”王福和說,每次搬家,他都要用舊報紙把一盞盞古燈包裹好,放在紙箱里,分批保存。
“海南第一盞電燈就在我家。”王福和說起自己最得意的藏品,滔滔不絕。關于“海南第一盞電燈”的故事,他是從父親那兒打聽來的。
“1915年,海口市有一臺英國制造的柴油發電機,在電房里安裝了海南第一盞電燈。隨著電燈公司的遷址,這盞電燈也就棄用了,為了保存這盞燈,一位電工想把它拆卸下來,由于螺絲釘生銹,難以拆卸,那位工人便想用鋸條切割。恰巧被王福和的父親王書林看到并及時阻止,王書林便親自去拆卸此燈。”王福和說。
這燈長得什么樣?被鋸的切口大不大?我能不能找到它?王福和說,幾十年里,他日日夜夜都在想著這盞有著特殊意義的電燈。幸運的是,另一位收藏家在年邁時把這盞燈贈予了王福和。他的“家庭‘燈與電’文化館”終于盼來了如此有份量、有標志意義的一件藏品。
在外人看來,收藏之路總是充滿等待、煎熬、陰差陽錯。然而王福和卻從未有過怨言,他始終享受收藏古燈的過程。“兜兜轉轉,那盞燈還是來到了我身邊,這就說明,我這輩子就是和燈有緣。”王福和說。
藏在古燈里的海南歷史
據了解,近年來,古燈逐步成為收藏家們關注的藏品,海內外很多公私博物館也都有古燈的收藏。在拍賣市場上,不時就有精美絕倫的古燈拍品讓收藏家們大飽眼福。中國古燈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們造型各異,千姿百態,或青銅、或陶瓷、或竹木,形形色色,古樸大方,在當今的藝術品投資熱中已成為收藏新寵。
有專家表示,從出土的古燈實物來看,中國最早的古燈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古燈發展到明清兩代達到了頂峰,明清古燈以瓷制為主,間有陶燈。
對于王福和而言,收藏燈就是傳承海南關于燈與電的文明。“2016年,我撰寫并出版了一本名為《燈與電文化》的參考書籍,里面講述了瓊崖海棠樹果子燈、海南油燈文化、海南南海絲綢之路燈文化等內容。”王福和說,這些寶貝的故事在書中都有體現。
瓊崖海棠樹果子燈,對于這個名詞,記者感到陌生而有趣。“海棠樹的花和油,都會散發出淡淡清香,使得瓦屋墻壁不長蘚苔,梁椽不被蟲蛀。過去村民們摘海棠果子榨油或串起來燃燈。”王福和說,自己搜索許久,才在一個海南本土作者的文章里發現關于海南人過去使用海棠樹果子燈的歷史記載。
“簡短的幾句話就概括了海棠子燈幾千年的歷史,我很失落。如果沒有人收藏保存這些燈,我們的下一代又怎么知道這些歷史?”王福和說。
多年來,王福和經過不懈努力,收集了近10盞民國時期的海南瓊崖海棠子燈。其中一盞燈燈身由銅制成,一片葉子上站著一只青蛙,是造型燈座。一根銅絲串起海棠子,插在燈座上,點燃后便可以照亮客廳。王福和慢慢托起燈座說:“民國時期,制銅業發達,海南人都用這種燈,因為海棠果子隨處可見,老百姓點燈不花錢,大家都樂意使用。”
為什么海棠子燈大多是青蛙造型?王福和解釋道,自古以來,青蛙就有“吉祥”的寓意。而“一葉有蛙”造型的諧音,則意味著祝福一個家庭多子多福。“透過一盞燈、一件藏品,可以了解一段歷史,這就是收藏帶給我的快樂。”王福和說。
確有“不省油的燈”
在王福和的“家庭‘燈與電’文化博物館”里,記者還見到了傳說中的省油燈。省油燈外形像瓷盒,分為兩層,上層是一個碗形結構,下面是一個空盒。王福和介紹道,使用時,在空盒中裝水,水可以給碗中的燈油降溫,減少燈油的揮發,從而實現省油。“省油燈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最早出現在唐朝,這一發明,與我們當下所提倡的‘節能減排’不謀而合。”王福和說。
更有趣的是,民間有句俗話叫“不是省油的燈”。這句話,使用頻率很高,流行度也廣。說到這里,不得不提這句話的來源。省油燈,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所寫《老學庵筆記》。陸游客居四川的時候,曾擔任邛州天臺山崇道觀的主管,所吟詩歌中,涉及邛崍的達22首之多,對邛窯省油燈耳聞目睹,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因此,陸游對省油燈的描述不僅真實可信,而且“省油燈”的光輝也就透過他聲播遠揚的名氣,撒向了全國各地。正是由于陸游的推崇和宣傳,邛窯“省油燈”的制作工藝才得以傳播到全國,而使各地瓷窯競相仿制。當“省油燈”在全國民眾中普遍得到認同時,人們從此有了“省油燈”和“不省油的燈”的概念。
王福和自豪地說:“極少數人見過‘不省油的燈’,很幸運,我收藏了幾盞。其實,這種燈是省油燈的仿制品,它的省油程度較差,但一般人感覺不到。當然,它的存在價值是——它比省油燈小,但裝油量多,實用美觀。”
一個多小時下來,擺在眼前的這些古燈,早已讓記者看花了眼,放在這盞,又捧起那盞。“對了,因為怕弄丟,我把這盞最小的燈放在了盒子里。”王福和轉身去找“寶貝”,接著介紹道,這盞燈高約5cm,寬約2cm,是我外婆的吉祥物,她經常出海打漁,住在船上,她走到哪里都帶著這盞燈。燈的造型是一個人物,身著海南漁民的服飾。
“之所以外婆對這盞燈愛不釋手,除了它便于攜帶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因海南話“燈”的發音與“丁”相似,“發燈”“添丁”則有“添丁發財”之意。”王福和說。
?
?
相關鏈接:
點亮“心”燈 點亮聾啞學生的新生——吳壽儒深圳現抓拍闖紅燈神器 海口市民:還要優化信號燈海口新坡鎮駐村第一書記解民憂 60盞路燈“亮”了村民心期待更多“非遺傳人”走上廟會燈會舞臺古代燈會“高科技”?唐代燈輪高60米?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