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3/13/42f4acb24bb17c6cb8c53cb204accdf6.jpg)
古道旁仍有細細流水。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3/13/1da32403f1fe3402a305707c7040593f.jpg)
古道拾級而上。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3/13/d2a7211f4c867a6ba91949d18269fac7.jpg)
萬寧過路嶺古道牌子。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以一支短曲,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
但如果以為“古道”就預示著即將惜別,那就忽略了它更為重要的存在意義。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古道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從古至今,它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俗點說,翻過山頭,把肩上的貨物賣出去,艱難求生,便是古道存在的價值。那么,一條古道可以承載多少故事,訴說多少變遷?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下,打開百度搜索“萬寧過路嶺古道”,卻毫無收獲。
古道,它們曾經是通商必經之道,如今多數已雜草叢生,鮮有人知。豎立的石碑,像古道的“身份證”,幽幽地講述著昔日的“繁盛年華”。
1
找尋過路嶺古道的名片
總有人愿意走進它,了解它,講述它。經多方尋找,記者找到了原萬寧市博物館館長顧時光。
顧時光為了收集過路嶺古道的史料,曾多次踏上這條古道。他愿意靜下心來,拾起時光的碎片印記,為我們一一拼湊。“過路嶺古道位于萬寧禮紀鎮和東澳鎮相連的過路嶺上,因此得名為‘過路嶺古道’。其東南面為東澳鎮的將軍坡,坡頭港處南大海,兩側為山林,中間以石塊鋪就小道,西北路口外為貢舉村的平川田野。”顧時光告訴我們。
過路嶺古道現寬約1—3米,長約1100米,從過路嶺最低地段穿過,多以自然石塊鋪成,現保存較完好,它是萬寧至陵水古道中的一段,據當地村民介紹,其祖輩交易貨物時就經由此古道來往,初步推測該古道應當在宋代修建,明清得到進一步完善。東澳坡頭港漁貨物品經這條古道進入舊村貢舉等地,農產品山貨等也經此運往外地,是當時行人挑抬運貨的一條便道。過路嶺古道對認識和探討當時萬寧地區的商貿經濟發展有一定歷史價值,2010年11月,它被萬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1957年之前,古道歸屬陵水管治,1957年之后才劃分到萬寧。古道不可復制,理應被保護。”顧時光笑著說,可能因為自己的名字里有“時光”二字,對流轉的歲月總表現出依依不舍之情,對“孤寂”的過路嶺古道也多了幾分喜愛。
2
古道曾有熱鬧光陰
初春的一個清晨,記者到訪過路嶺古道,熱情的當地人曹樂文一路緊隨,當起向導。“2002年,禮紀鎮政府圍繞著六連嶺,修了環村路和環山路,村民若是選擇騎摩托車行駛在水泥路上,抵達東澳僅需10多分鐘,因此過路嶺古道就更加被‘棄用’了。”曹樂文說。
細心觀察,其實,古道昔日的繁華清晰可見。經過經年累月的打磨,鋪在古道上的石頭都已變得光滑,但因許久沒有人行走此路,一些石頭上已長出厚厚青苔。一路向上,在快要登頂地段,兩側的樹木極為茂盛,甚至遮蓋了古道的真容。
“偶爾,村民們喂養的山羊會跑到此地吃草,行人要通過此地,必須手持鐮刀把樹枝砍斷。”曹樂文說,村里的老人依舊對古道心存感恩,古道連通了禮記鎮風豪村和過牛嶺東南側的東澳,宋代時,古道就已經存在。
據說,過牛嶺上盛產奇石,即便是經過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我們依舊能在嶺上看到諸多大大小小、渾然天成的石頭。“當時宋代人就是從嶺上找到大小均等的石塊,踏平了原來的山路,鋪就成一條古道。”曹樂文說。
有水的地方總會從滿則靈氣。從六連嶺山頂上潺潺而下的小溪,一直沿著古道流到山腳下。曹樂文介紹,打他記事起,這條溪流就存在了,經年不斷,清澈見底,曾滋養了一代代禮紀人。行走在古道,尚可聽到溪水歡樂流淌之聲。
“這條古道,自古以來就是東澳和禮紀互通的必經之路,禮紀盛產大米、瓜菜,而東澳則是海鮮類食品的集散地,住在嶺東、嶺西的進行貿易往來,都要依靠此古道。”曹樂文說,明清時期,是過路嶺古道的“盛世年華”,禮紀鎮上的青壯年,就是從這條路走出去打漁謀生。
3
探路者的“天堂”
關于過路嶺古道的故事,如繁星閃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道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風豪村村民曾繁同告訴記者,自己1971年出生,十多歲就開始通過古道,翻山越嶺到東澳打工。1988年,在東澳偶遇了現在的妻子方才軍,是古道,成就了這樁好姻緣。
當地村民都稱贊,古道,是一位“紅娘”。過去,禮紀鎮村民為了迎娶東澳鎮的姑娘,需要把彩禮悉數通過古道搬運過去,迎親時,則要和一幫兄弟穿過古道,把新娘接回家。古道不寬,有了喜事,樸實的村民就會互相搭把手,讓古道變得不再難走。東邊姑娘嫁西邊,西邊糧食賣東邊,因為古道,嶺東、嶺西的人們時常通婚,傳出一段段佳話。
“探尋萬寧過路嶺古道,賞香水灣紅角嶺木棉花。”這條旅游推介路線,成了近期海南周末游的熱門之選。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徒步旅行的推崇,過路嶺古道成了探路者休閑游玩的好去處,一支曾到過路嶺古道進行戶外探險的“驢友”團隊隊長告訴記者,從嶺上俯瞰,神州半島風光盡收眼底。過路嶺山腳是大片的檳榔林,以上全是熱帶雨林景觀,大樹參天,各路藤條攀援而上,竟長爭高,穿越其間,行動雖為不便,但呼吸的空氣,都略帶“綠意”,讓人留戀。
他感觸道,近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鄉村生產交通工具逐漸以摩托車替代腳力,古道漸漸被草莽覆蓋。驢友們前去“懷古”,還提前找人做了路障清理,盡管如此,偶爾還是會被腳下的藤條阻撓,一不小心就會“人仰馬翻”。甚至有幾處已被箭竹完全覆蓋,形成天然“隧道”景觀,穿行其中,雖不時絆腳,卻別有一番韻味。
?
?
相關鏈接:
瓊中新興牛脰廊古道: 幽徑撥云 倚樹聽泉“敦煌盛宴”重現邊塞古道 再造“味覺絲路藝術”海口府城北勝街古道的古跡云南普洱從“茶馬古道”走向“一帶一路”秦直古道鄉村馬拉松賽 黃土高原村民舞獅秧歌助陣 ?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