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貴帶著慰問品看望孤寡老人。
他不是記者,卻勝似記者。他和記者一樣,每天肩背相機深入社會基層,用快門記錄第一現場、將所見所聞寫成文字,記錄感人的那一刻;他助人為樂,持之以恒,通過在網絡上發“求助帖”幫助不少人擺脫困境;他的故事,勵人心志,帶著記者夢在助人路上快樂前行,他就是“海口好人”周宗貴。
A 新聞報料路上“越陷越深”
今年41歲的周宗貴,從小就有一個記者夢,無奈家庭貧困很早便輟學步入社會了。但是周宗貴時刻不忘自己的夢想,每天關注國內外新聞、關注著身邊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新聞記者一樣發揮著助人為樂的作用。關注新聞的過程中,他也看到很多弱勢群體需要幫助的報道,為此,他會帶著家人一起買慰問品去看望孤寡老人,盡自己微薄之力給他們帶去溫暖。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周宗貴在給新聞媒體報料的路上“越陷越深”。2008年11月,周宗貴的報料“雞蛋花樹上有人睡覺”的消息,被電視媒體采納并曝光后,他心中的記者夢又再度被點燃,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心情非常激動”。
此后,周宗貴成了一名“職業新聞報料人”,每天穿梭于海口的大街小巷,緊盯城市“亂象”、挖掘感人故事、傳播鄉土風情、見證城市發展,用相機記錄下很多弘揚真善美,鞭韃假丑惡的見聞,給新聞媒體提供了眾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而他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市民的認可和點贊。
但并不是所有的報料都能被新聞媒體采用播出,為此,他想到“何不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讓自己也能像記者一樣發揮作用”。于是,周宗貴創建了“貴哥視線”公眾微信號,并在多個知名的網站、論壇創建自己的版塊,用于發布各類信息,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讓城市面貌得到改變提升、讓市民知曉身邊的感人故事、幫助他人擺脫困境……
B “編外記者”熱衷傳播正能量
去年2月29日,周宗貴參加完公益活動后準備回家,剛回到小區門口,就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貴哥嗎?我是小王,我們在醫院,需要你的幫助。”?誰打的?哪里人?叫啥名字?他沒有問,直接問清地址后,立即動身前往。類似的求助電話周宗貴接過很多,每次他都立即答應,他的電話也被稱為“求助熱線”。
趕到醫院后,周宗貴了解到求助人小王是澄邁人,他4歲半的女兒小怡于去年2月21日與小伙伴玩鞭炮時,不慎被炸傷左手手掌。在治療過程中已經花掉5萬多元醫療費,但后續費用仍缺10多萬元。看著躺在病床上痛苦的小怡,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又孤苦無助,老鄉看到后立即建議小王找周宗貴幫忙。
貴哥從醫院回來后,一則《求擴散:澄邁4歲女孩被鞭炮炸爛左手?急需社會愛心幫助》的消息,立即在“貴哥視線”公眾微信號刊播,許多看到報道的市民紛紛為他們捐款,周宗貴也給他們捐助了錢。小王一家對周宗貴有道不盡的感激之情。
雖然不是記者,但周宗貴卻干著記者一樣的活,加班也成了“家常菜”。每到貧困山區,周宗貴特意跑到貧困家庭拍照,讓大家通過鏡頭了解更多貧困家庭的情況。“有圖有真相。”貴哥說,圖片可以真實地反映貧困家庭的情況,讓更多愛心人士看到后伸出援手。“大家找我,相信我能夠幫他們解決難題,得到大家的認可,我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這一切付出很值得。”周宗貴說。
“雖然我是個零稿費的‘編外記者’,但是我樂此不彼。我會繼續記錄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我知道的告訴更多的人。發布帖子只是舉手之勞,但是有時候卻能幫助他人解燃眉之急,讓城市變得越來越漂亮,提升市民的文明有素養,傳播更多的正能量,何樂而不為?”周宗貴笑著說。
?
?
相關鏈接:
海口好人蔡仁儒:堅守一線十幾載 不顧"小家"顧"大家"感動一座城!海口好人入選“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人民日報》點贊海口美舍河:將水體治理融入生態修復海口有個“威尼斯”!老街“水巷口”烙印老海口記憶海口百年古宅特殊樣式防御海盜?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