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藝術與收藏
    從古籍中,開啟一場古今對話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徐晗溪 時間:2017-05-08 11:57:02 星期一

      

    海南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經折裝古籍。

      “我們今天所談的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怎樣體現?靠的就是這些古書。我總想告訴別人,美之所以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古籍收藏家韋力曾在《古書之美》一書中撰文講解古書版本、紙張、裝裱、刻印等方面含蘊的精致之美,引導讀者從古籍中體會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

      4月22日,“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圖譜展”在省圖書館展出。

      凈手焚香,虔誠恭敬地拿出一本書,懷著對萬物和天地的敬畏之心開啟一場閱讀之旅……這樣略帶儀式感的古籍閱讀體驗,對我們現代人而言,已太過遙遠而奢侈。被手機、互聯網等高科技裹挾的我們,該如何欣賞古籍之美呢?

      古籍之美,美在內容

      在瞬間永恒中,傳承中國文化

      古籍之“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時間,1912年1月1日以前出版的圖書,才能被稱為古書;二是指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趣味,古并不只是古代的“古”,還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永恒感的追求。“古籍之古,是一種文化傳承,是瞬間永恒的妙悟境界在文化中的落實。”省圖書館地方文獻與古籍部主任喬紅霞解釋道。

      在她看來,古籍之美,首先美在內容。以海南為例,我省約有24100余冊古籍,內容覆蓋經、史、子、集、叢五大部類。既有“國寶”級別的《昌黎先生集》,由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先生所撰;也有樂嗣炳先生捐贈的《宋史》,系《二十四史》之一,不僅是海南年代最為久遠的古籍,還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而《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則收錄了蘇東坡的諸多詩詞、散文、手書,品味可嘉。

      “正是那些偉大心靈寫下的偉大經典,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才是我們文化生命的根基與開端。”海南省國學教育協會執行會長張楊認為,古籍為我們提供了接觸偉大經典的機會,沒有這一“根基”,文化生命之樹就不可能枝繁葉茂。

      《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代乾隆間戴震、劉統勛、紀昀、朱筠、翁方綱、姚鼐、盧文弨等360人歷時十年編成,收書3503種,共79337卷,從先秦到乾隆的重要典籍基本被囊括殆盡,涵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各個領域。

      “我們現在之所以提倡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正是因為現代人仍需要閱讀傳統經典作品,從中汲取有營養有價值的內容,使之服務于現代生活。”喬紅霞說,古籍是記錄傳統文化的載體,可以從中獲得有關中醫、古代建筑、古代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值得后人研究學習推廣。

      “古籍在校勘、用紙、裝幀、刻印等角度,體現了國人在文明傳承方面用心的極致,它不只是知識的承載物,還是一種藝術品。”詩人茱萸喜讀古書,在他看來,時間賦予古書以獨特的光澤和價值。

    (編輯:余冰月)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